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化公司、南京钢铁厂,到八十年代的扬子石化,到九十年代的扬子巴斯夫、南京化工园,大厂产业不断升级,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大厂是一个工业时代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间,大厂区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保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八月份,“四季青小队”来到南京市的大厂化工园区,通过了解大厂化工园生活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以及当下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感受江北新区“新”变化。
“新”常态
早年化工企业承包着旗下医院、超市、中小学、商场等各项民生建设。作为化工厂的职工,人们习惯在这些以厂冠名的场所就医、消费、学习、娱乐。但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化工园区已不单单是化工厂工人的生活区,仅依靠各企业也不能再满足这里生活的人们的需要。
近年来,各企业集团下的公司分分外包,实现了市场化,例如扬子公交,自来水厂。市场的开放是生活区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如今,各大商业中心选择在大厂区落户,如美利广场——集购物、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广场,现已成为葛塘新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影剧院“变废为宝”翻新改造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随着人口结构转变,各项便民措施也不断出台。团队走访了大厂区多家老年活动中心,他们均由停办的幼儿园改造,适应老龄人口增多的这项适时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社区管理的先进性。调查发现,这些养老中心兼具老年人再教育――老年大学,退休职工休闲等功能,紧临社区,丰富了老人日常生活,是居家养老新典范。
在新民生设施建设下健康、休闲、愉快的生活成为大厂化工园生活区的新常态。
昔日幼儿园改造的老年(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通讯员马锦盛摄
“新”思路
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带起的一波“大厂热”一般,大厂这片“桃花源”开始迎来“武陵人”,不断涌现的“新潮流”让大厂人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街角原本废弃的冷饮批发部成为创业新据点,轻食店、养身按摩体验馆、啤酒体验馆纷纷入驻,生活区的居民发挥着想象与激情,积极投身于创业中。在保留小区原貌的基础上,丰富小区的功能性,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新思路。
创新的服务业发展,让人感受到老区新活力,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通过小队的观察,这种改变的迫切也催生出快速转型的“早产儿”,在小队走访的生活区,这些改造,还是离文创产业的初衷较远,商业气息更浓一些。
街角的文创小店铺 通讯员马锦盛摄
“新”蓝天
提到化工厂,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愁云满天,烟囱高耸。在走访扬子石化厂区后,小队成员对化工厂有了新的认识。
小队重点参观的是扬子石化无灰分散剂装置。接待小队的工程师介绍“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扬子石化最初生产的就是乙烯等基础化学品。如今产业面临向清洁节能和高附加值的转型,生物化工,精细化工正逐步成为发展的主流。”精细化工催生高附加值的同时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无灰分散剂装置就属于精细化工,它能使装置内部保持清洁,从而减少污染。
随着火炬的消失,蓝天重新亮相大厂区,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是小队此次调研收获的最大惊喜。远方静静流淌的马汊河缓缓汇入长江,它承载的是大厂区对环境的尊重,这便是大厂区鸟语花香的原因。
参观扬子石化无灰分散剂装置 通讯员卢欢摄
“新”展望
地铁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增速,更是经济发展的增速,人才高频率的交流,高楼大厦迅速的拔地而起,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厂不能固步自封。尊重历史的同时,做出的改变,是为了我心不变。安逸而不失前进的动力,保持纯朴的生活态度,相信每次改革都可以赋予大厂阵痛后的新生。江北新区“新”在历史的延续,一代代大厂人奋斗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