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复苏民族文化传承的呼声渐起,剪纸文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剪纸队”团队,针对南京剪纸文化现状展开调研,亲身走访了南京市的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及南京工艺美术大楼等数十非遗文化展览所,采访各展所南京剪纸文化代表传承人张方林先生的直系传承人张滢。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团队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昕恬 摄
团队走访各个剪纸展区时,观察到展区风格整体设计偏向复古风,但是剪纸作品则在体现南方剪纸侧重以花鸟山水风景为主的基础上,还有各种融入现代元素的剪纸作品,比如“喵酱”、“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剪纸作品用相框精致的装裱起来,而这些作品的用途主要是随手礼或是纪念品。工作人员表示剪纸的盈利途径主要是接受商业预定,以及一些孩童的兴趣培训班。
张方林作品“莲莲有鱼 荷荷美美” 团队成员 李佳键 摄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在纸上剪镂出图纹形象。用刀在纸上雕刻出图纹形象,那叫“刻纸”;用手在纸上撕出图纹形象,那叫“撕纸”。现在,人们把“刻纸”、“撕纸”也统称为“剪纸”,这是概念的错误。
实践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区级传承人张滢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剪纸文化体验,深入了解剪纸文化本身。张滢告诉成员说:“剪纸、刻纸、撕纸三者的工具和技法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脱离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性,那不叫剪纸,只能叫‘剪画’或‘纸艺’。”
南京剪纸传承人张滢老师指导实践团队剪纸 团队成员 姚飞 摄
展区对于游客拍照剪纸作品的行为是开放的,对此展区负责人表示“这些作品是已经申请过知识产权的。”因而对拍照行为的管制并不严苛。
现今,仍然有大量商家为谋取利益将剪纸艺术进行产业化机器化发展,使原本需要剪纸人耗费心血精力亲自设计裁剪的剪纸作品在机器下几分钟量产,让剪纸本身失去人性温度。这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文化的褪色。
成员姚飞深入采访南京剪纸文化继承人张滢 队长 蔡翡翡 摄
针对剪纸文化的传承,在政策的扶持下已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上。但是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跳舞、乐器、书画等实用性更强的培训班面前,剪纸培训班虽然能陶冶性情,仍然落了下风,这和大众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认知存在误区有着极大的关系。
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彰显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一张剪纸,不论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贯注了自己的审美感情,即存在着一定的审美价值。
基于以上调查,该调研团队指导老师吕立刚呼吁:“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完善南京剪纸文化的传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使民族文化重换生机,让指尖艺术重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