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是重点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已经在一些城市试水,并取得了初步性、阶段性的成就。7月2日至7月20日实践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战狼”团队针对保障房问题,选取南京作为重点研究地区,展开了深入调研。
团队成员于南京财经大学校门口合影 通讯员张柏林摄
实践团队针对性地选择了景明佳园、金帆北苑、南湾康居城等20余处保障小区,发放问卷调查,询问居民居住满意度。三个调查小组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统计得到南京市保障房居民满意度大概为67.5%。根据此数据分析,团队可以得出南京市保障房居民满意度基本达标的结论,但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团队成员采访小区居民 团队成员马琪凯摄
在实践团队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不少居民反映道:“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家庭分配到了保障房,但有家庭困难的居民却得不到安置。”保障房体系中信息流通不完善、多数居民住房和收入情况底数不清、保障性住房需求情况不明,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分配过程中难以做到公正公平。甚至在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存在部分居民利用关系谎报家庭信息等情况,从而骗取保障房。另一方面,因为居民家庭信息的模糊不清,导致保障房在建设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供求脱节,浪费公共资源。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数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手少、基础数据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方保障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套型面积偏大,居民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居所。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以及保障房结构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居民的入住率低。
关于保障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中央政府没有协调好住房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利益。以经济适用房为例,土地由政府划拨,企业负责建设,但作为开发商而言,利润的限制,抑制了房地产商合理投入与技术改进的积极性;同时,在理性的前提下,开发商没有理由放弃高回报的商品房而投资于保障房,所以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动力去建设保障房。房地产商积极性差,自然难以保证保障房的质量。
团队成员采访小区居民 团队成员何雪燕摄
南京市保障房建设在资源获取、质量监管、准入与退出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市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缓解资金、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要齐抓共管,保证工程质量;要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要严格控制分配,减少违规现象;要改善物业管理质量和水平,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