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南京财经大学”黄金矿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假期间走访徐州,以多种方式进行采访,对徐州废弃煤矿的升级转型进行调研,深入研究新型煤矿环境带。
在此次实践开始之前,“黄金矿工”团队通过网络联系,线上采访了于徐州就读的中国矿大矿业工程学院14级王昱尧同学。该同学表示传统煤炭的开采有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浪费这样的弊端,煤炭转型应致力于发掘新能源,绿色开采,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而对于荒废煤矿的转型,潘安湖就是治理煤矿塌陷区的优秀案例。通过湿地公园来修补以前由采矿带来的环境的问题,符合生态系统的自愈特征,打造的特色旅游文化更是给贾汪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个良好契机。一方面潘安湖在旅游文化方面带动经济,另一方面潘安湖采煤沉陷区域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6000亩的创新区,用于研究采空塌陷区土地建设的可行性和适宜性,针对采空塌陷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稳定性评价、施工处理三个环节的工作,保证了塌陷区场地的建设利用,在未来将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
初步确定了将潘安湖地区作为实践的重点对象之后,实践团队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和资料搜索。在此过程中实践团队得知以前的潘安湖就是一处采煤塌陷地。地处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和青山泉镇境内,是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是贾汪区内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区内积水平均深度4米以上,原来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又因为村庄塌陷造成当地农民无法耕种、无法居住,曾经是严重的历史包袱。
实践团队来到潘安湖,草木丛生,碧水蓝天。昔日地球的伤疤变成了美丽的乡村湿地公园,有“国家4A级景区”之称。公园内设施齐全,建有池塘、动物保护区、健身区和娱乐场所。酷暑之下,除了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还有前来乘凉休闲的附近居民。

(黄金矿工团队于潘安湖前合影 队员王新菲摄)
在感叹于潘安湖景区的美丽风貌的同时,实践团队对了解潘安湖历史及建设过程的原居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走访中,团队了解到潘安湖公园由煤矿塌陷区和附近住宅改造而成,政府对搬迁居民给与土地补偿和房屋补偿,并且改造居民大都是当地人,很多都是以前煤矿工作人员,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潘安湖地区被打造成旅游区后,带动了附近村庄旅游经济的发展,民宿,农家乐的快速兴起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黄金矿工团队于潘安湖前合影 队员王新菲摄)
在感叹于潘安湖景区的美丽风貌的同时,实践团队对了解潘安湖历史及建设过程的原居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走访中,团队了解到潘安湖公园由煤矿塌陷区和附近住宅改造而成,政府对搬迁居民给与土地补偿和房屋补偿,并且改造居民大都是当地人,很多都是以前煤矿工作人员,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潘安湖地区被打造成旅游区后,带动了附近村庄旅游经济的发展,民宿,农家乐的快速兴起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仍在建设中的美丽的潘安湖景区 队长席琳摄)
徐州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有着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累计造成了38.87万余亩采煤塌陷地。江苏省委省政府2008年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以徐州市贾汪区作为示范区,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理念,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为主的综合治理,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徐州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典范——潘安湖,指出“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此次调查采访,“黄金矿工”团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对徐州荒废煤矿的治理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对荒废煤矿有了更美好的展望,并且意识到必须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和修复了生态环境,有效拓展了徐州生态空间、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区域功能,实现了采煤塌陷地变废为宝、变包袱为资源,广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充分体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和“研用”结合模式的显著效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共举的双赢局面。
总之,对于煤矿塌陷的治理,环境恢复与优化是重中之重,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赢,当是塌陷煤矿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对于转型过程中基础服务的建设问题,应该在转型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沟通交流要加强,转型的方向值得推崇,但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容小觑,转型升级应在方向和过程中实现双赢。更多“变废为宝”的项目理应走进大众视野,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