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院风采】财政与税务学院:第三方支付平台盛行 探秘大学生支付方式的背后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8-09 [来源]: [浏览次数]:

据搜狐网数据显示,在当今中国,每天的市场交易中,每10笔中就有8笔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的。第三方支付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变为一种普遍、快捷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相对前沿的群体。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半经济独立的状态下拥有消费自主权,引领着大众消费潮流。因此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省钱小分队”针对 “支付方式的改变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展开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捂不紧的钱袋子

团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现场采访,共计收回527份有效调查问卷。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问卷扩大调研范围,涵盖了江苏、江西、湖北、广州、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安徽等多地多所高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2.05%的大学生认为第三方支付增加了一些消费,24.48%的学生认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费,仅有13.47%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

当问及原因时,53.8%的受访者表示由于第三方支付经常有优惠活动,95.83%的受访者认为其更为方便快捷,90.13%的受访者表示第三方支付平台很大改变了其随身携带现金的数量,出门几乎不再携带现金,同时省去了找零、丢钱的麻烦。蚂蚁花呗、借呗、白条、分期乐等多种平台提供的各种花式借贷服务更是无形中增加了消费开支。由此看出,第三方平台种种现金支付无法比拟的优势让第三方支付方式独得大学生的喜爱,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解决生活娱乐所需。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同学对于第三方支付增加其开销的担忧也成为了同学们“捂不紧的钱袋子”。

团队成员采访校内学生

这个月的花呗还了吗

团队进一步对大学生消费透支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受调查大学生中约四成的大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借呗、白条和信用卡借贷等透支消费方式,其中66.1%为0-500元的小额透支,近90%的同学都能够及时归还款。可见,虽然支付方式的改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但是部分同学消费仍然较为理性,能够做到适度消费。但受访者中有29位同学每月超额消费的额度在15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13.68%。1500元是六成以上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过度的超额消费已经远远超过大学生支付能力的承受范围,这为大学生消费理财敲响了警钟,同学们需要警惕陷入借贷的漩涡。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认真填写问卷

你真的还了吗?

没有收入的大学生如何还贷?在受访大学生中,有54.25%的学生通过向家人索取弥补赤字,接近10%的同学通过其他应用继续透支。这表明有过半同学在正常的生活水平情况下,产生了一些超额需求,并且无法为自己的透支行为承担起责任,而是向父母继续“透支”,甚至是拆东墙补西墙。也有一些同学是透支尚未到账的兼职工资或者奖学金,去解决燃眉之急,并不会把透支消费当成一种自己的主要消费方式,自己可以进行有计划的输出,也有能力自己偿还。的确,透支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较为普遍,同学们更乐于接受超前消费的理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是,这种理念应该是建立在个人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自身有能力,能保证在还款期限内,依靠自己的力量,按期还款,而不是在快到期时又开始向父母伸出“魔爪”。

总结完问卷内容,团队队长总结道:“大学生经济尚未完全独立,却拥有完全消费自主权以及独立的消费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过半同学还是不能做到按需购买,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大学生消费中出现了由于利息低而拖欠还款、逾期不还的现象。

支付方式变革过快,金钱对于大学生的概念,不再是具体的一张人民币,或者一个一个装在口袋里叮当作响的硬币,而只是一串抽象的数字。在花钱购物时,伸下手扫下码,钱就没了,不再有从前使用纸币面对面交易的真实感。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校花费较高、没有用钱计划、花钱没有节制、冲动消费等现象,这些大学生生活消费背后的问题需要学生、父母、学校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大学生应当制定消费计划,对花费有所节制;父母和学校应当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及价值观;教导学生不攀比,不虚荣,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