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院风采】公共管理学院:深挖多方共治“西江模式”,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之路

发布者:公共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18-07-25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经历了前期的对苗寨景区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后,“潜心黔行”团队对从业人员的态度有了初步的认知。为深入了解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不同主体对于景区旅游开发的相关态度,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潜心黔行”实践团队在苗寨各街巷、风雨桥头、表演场等地点展开了游客问卷调研。团队还实地走访了雷山县西江景区管理局和雷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西江分局,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意见交换。

问卷调查前团队合影

“风雨桥头客”,超八成好评

“潜心黔行”团队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苗寨特色旅游的认识,于是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来分析作为第三方主体对苗寨旅游的相关态度。

游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25%的人对于西江苗寨景区的总体评价都是好及以上,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60.65%的人的学历至少是本科。在对苗寨景区评价中发现,对景区内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的人占77.05%,对景区环境卫生满意的人占81.97%,由此可见景区的服务和环境卫生质量是游客满意的。调查也发现了对于门票价格,在对物价的看法上,75.41%的人认为物价满意能够接受,可见苗寨景区物价水平相较于其他地方景区还是较为适合的,游客能够有一个好的购物体验。

风雨桥上游客填写问卷中

在调查吸引游客们来到西江苗寨的原因中,80.2%的人是因为喜欢苗寨的民俗风情和传统建筑,有77.21%的人认为苗寨景区的景点设置能够突出苗寨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多数游客也希望能够在景区购买手工艺品作为纪念。

游客们都普遍认为苗寨的发展必须要政府、当地人民、游客三者共同保护,才能够使得苗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游客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娱乐方面认为应该在景区内适当增加娱乐项目以供游玩,还有部分认为应以更多的形式让游客能深入当地居民家中真切体验当地风情。而在景区未来发展上,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例如公厕;另外认为加强保护传统习俗文化,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被提及最多。

团队成员对于景区发展建议中补充道:“景区必须注重人流控制和治安监管,不然无法改善目前较为混乱的境况。”另外,景区内还需加强市场监管,物价差异化和移动摊位都是需要被治理的方面。

“高山流水人”,话特色模式

为了使活动结论更加严谨,也为了能更加详细地了解苗寨的宏观发展状况,团队拜访了雷山县西江景区管理局和雷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西江分局。对外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接受了团队的采访。

重点部门走访时正门拍摄

经该负责人介绍:“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的理念从2002年提起,2008正式开始发展。其中有一定的曲折,但总体处于较快的进步。”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人口增加导致的环境问题,随着知名度提升、游客大量涌入而出现的上涨的物价问题。

在收益分配方面,负责人表示,“收益分配不均是事实,政府和开发商是苗寨旅游开发的主体,两者肯定占据着收益分配的一部分比例,但是他们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和不可取代的,只有在他们的带领下才可能更好实现苗寨特色旅游的发展”;在宣传方面,该负责人提到,以前政府每年都会拿出很多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苗寨,现在苗寨是由旅游开发商承包了。他们十分重视宣传,通过树立苗寨的品牌,带动苗寨各行各业的兴盛。

在居民就业问题上,苗寨个体户基本模式是自家经营,或是参与到苗寨管理服务中去,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选择了回家创业。苗寨居民具有本土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职业岗位优先提供给当地居民,不太接受周边村民进入苗寨就业。但出于公平和发展的理念,在本寨村民的就业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苗寨也会考虑周边其他村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对于苗寨特色旅游“特色”在何处,对比丽江、乌镇等特色发展模式可知,这些地方的特色旅游发展虽然比较成功,但是商业化过于严重,不具备原生文化根基。苗寨虽然出于发展的需要也呈现出商业化势头,但是有关部门已经想办法在极力协调原生态和商业化之间微妙的关系。苗寨的商业化是旅游发展衍生链条的必须,但是苗寨的所有文化特色是原生的、不是迎合旅游发展的伪造品,这也是苗寨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

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可以为广大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众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都可以以西江模式为蓝本。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借鉴“西江模式”的基本性特色经验,则有可能实现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从而能够促进一点带面,以局部牵动全局,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民族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特色旅游为契机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这也是适应我国脱贫攻坚大形势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