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通8月28日电(通讯员 陈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扎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成效,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组建“青出于蓝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20日-8月23日赴江苏南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旨在了解南通蓝印花布的过去、分析现在以及展望未来,传承非遗文化,焕发精神力量。
到达博物馆后,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博物馆并对蓝印花布的历史来源、发展现状等有了基本了解。博物馆内陈列着的蓝白物件,大到窗帘、桌布,小到椅子上的坐垫,桌上的杯垫等,都是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制成。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观察到,时不时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博物馆内陈设 图片来源:陈欣
随后,团队成员也跟随着技艺精湛的制作师傅体验了蓝印花布的简易制作流程。为了体验者方便制作,博物馆提供了白底方形丝巾,由体验者自行选择印花模板,在制作师傅的带领下将特制的蓝泥涂抹均匀,用吹风机持续吹干后,由制作师傅用特殊的手法和技巧放进染缸进行染色。
蓝印花布模板及制作工具 图片来源:陈欣
“蓝印花布是南通的特色,蓝底白花,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制作师傅边做边向体验者介绍,“涂抹特制的蓝泥时,手上要有力、果断,这样才不会溢出去。”团队成员在逐个体验过后,体会到了制作蓝印花布对于精湛技巧的要求。
作为来自民间的古老艺术,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深深根植于民间土壤,充分利用自然原料加以纯手工制成,体现了民间文化精神、情感、思维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
但如今,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图案纹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现在很少有人认得蓝印花布上那些图案纹样。”制作师傅谈到,大众教育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凸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断档,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蓝印花布制作成品 图片来源:陈欣
传承保护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不仅是在保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认知与肯定。制作师傅向团队成员介绍,该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四种存在形态上不断完善。
一是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熟练掌握蓝印花布各个工艺流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无法与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吻合,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样的传统工艺。制作师傅提出建议,“需要政府给予扶持,需要社会加以引导,需要依托于艺术类院校中的专业设置,来培养更多年轻一代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
二是生产性保护由技艺资源转换成的物质形式,即蓝印花布制品。在保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合理地对蓝印花布制品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进一步传播蓝印花布艺术。团队成员从与制作师傅的交谈中了解到,近五年来,以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及融合现代家居生活为导向,蓝印花布制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博物馆内的蓝印花布服饰 图片来源:陈欣)
三是院校师生所创作的蓝印花布艺术品。“南通大学设有蓝印花布研究所,艺术类院校也可以设立蓝印花布实践基地,鼓励师生们为蓝印花布注入时代精神”,制作师傅向团队成员介绍到,博物馆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外院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师生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生活为导向,融合现代元素,通过创意设计,重新建立蓝印花布与时代语境的连接。
四是服务于公众文化生活的体验蓝印花布技艺的形式。每年举办的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海外交流展览让南通蓝印花布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制作师傅结合现状提到,在未来,博物馆、社区、院校等地可以开设更多体验点,借助各种线上线下途径与工具,让更多人了解蓝印花布并愿意主动尝试其制作技艺。
团队成员在此次实践中了解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一方面,需要传承人深刻认识其传承的技艺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社会传播,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传承人的价值,以及他们所传承的非遗项目的深远意义。
投稿:外国语学院 陈欣 曹金玉
审稿:成旻瑒 李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