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通8月18日电(通讯员黄添瑜 王盈雯)2023年7月30日至8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寻访 探遗 筑梦家乡发展推进团”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润人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先后来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版画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和南通风筝博物馆,调研南通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情况。
7月30日上午,“寻访 探遗 筑梦家乡发展推进团”启东组的成员黄添瑜、顾鑫煜来到启东版画院进行参观。启东版画院是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第一个版画院,自其成立以来,启东版画逐渐向专业型、学术型转型。在实地参观中,实践队员们发现版画院内容丰富、陈列有序,作品题材多以农耕、南通印象和家乡变迁为主,具有时代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前往此处的游客大多是一些家长协同孩子,来此参观和普及家乡的非遗文化。同时,通过对启东版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采访,队员们了解到版画院会定期开放一些展出,在科普宣传上起到一定带动作用,同时这些展出更加侧重学术交流性,不时会有大型参观团前往此地。
图为推进团成员参观启东版画院 黄添瑜供图
图为推进团成员采访启东版画院画家 顾鑫煜供图
8月2日,“寻访 探遗 筑梦家乡发展推进团“崇川区组的成员蔡婧婕、王盈雯前往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于1996年创办的我国第一家集收集、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蓝印花布博物馆,馆内收集了自清代以来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吴氏家族清代以来一直在苏州从事染织技艺传承,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第一代染织艺人吴忠熙带着全家从苏州城区迁到苏州吴县,后又从吴县迁徙到江北崇明的杨家沙(今南通启东)购田置业,开发生田,以种棉花、杂粮,染织为生。一百多年过去了,吴氏家族作为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代表,将南通蓝印花布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以吴元新为代表的”元新蓝”团队,致力于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和传播,为蓝印花布申报世界(人类)非遗做出不懈努力。在参观了展馆的一二展厅后,实践队员蔡婧婕、王盈雯在传承老师的带领下亲身实践,体验了蓝印花布工艺流程及手工体验,走进蓝白世界,感受非遗魅力。现代制作蓝印花布十分便捷,一套制作流程大约只需三十分钟,依据模板涂染制作十分方便,收获有意义的手工体验的同时,又不会感到枯燥。
图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制布工具 王盈雯供图
图为推进团成员制作蓝印花布展示图 王盈雯供图
8月18日,黄添瑜、王盈雯等一行5人共同来到南通风筝博物馆参观调研。风筝博物馆内展出的都是具有南通特色的板鹞风筝,这种风筝一般装有“哨口”,放飞到空中后能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因此很容易辨认。从地理位置上看,风筝博物馆坐落在民居之间,本地居民能够很自然地浸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博物馆营造出的古朴雅致的氛围和非遗数百年不朽的精神自然呼应,有很好的传承传播效果。
图为推进团成员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 黄添瑜供图
图为推进团成员集体合照 王盈雯供图
此外,为深入了解南通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现状和大众意见,实践队员邱榆婷面向全体南通市民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在收集统计7月30日至8月16日南通市民的答卷数据后,实践队员们针对数据分析总结南通非遗传承传播的优势、瓶颈和需求,创造性地收集总结了一些新建议并反馈给博物馆。建议包括把博物馆的知识带进社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联动多个非遗文化博物馆,以群组展出的形式展示南通地区非遗文化的魅力等。
此次调研探访活动为“寻访 探遗 筑梦家乡发展推进团”的成员们提供了一个和家乡非遗文化系统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成员们体会到各类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各类艺术同根同源的契合之妙,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创造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让文化浸润村民心田,用创意激起文化传承之浪。
投稿:会计学院 黄添瑜
审稿:会计学院 李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