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13日电(通讯员 刘志贤)2023年8月13日,南京财经大学梅西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色基因传承团前往南京市建邺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但历史的血泪不能遗忘!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要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图为静默的雕塑 通讯员 刘志贤 摄
8月13日,团队成员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只有了解战争的残酷,才能更加珍惜和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的大国风范。矗立于纪念馆广场的众多雕塑,它们或站立或匍匐,每座雕塑的底座都刻着各自不幸的遭遇,团队成员们的内心颇受触动,瞬间被压抑的悲痛所裹挟。雕塑刻画出人们内心的无助和对生的渴望;一名眼泪干枯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此时谁又能与她感同身受!静默的雕塑,不仅是对苦难岁月的呐喊,也时刻提醒着后人不要忘却民族的伤痛记忆。愤不平,恨千古;深悲切,无深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和警示是人们永远不能忽视的。战争使人们遭受无法磨灭的伤痛,家庭被撕裂,生命被夺去,心灵受到深深的创伤。这些创伤对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警惕战争再次发生,让和平与和谐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图为血战光华门场景 通讯员 刘志贤 摄
血战光华门——南京保卫战之中最血性、最顽强的战役。被轰炸过的房屋支离破碎,残垣断壁上的炭火还未熄灭,如穿行于狼藉的街巷之中,看着家园顷刻间化为灰烬、亲人身首异处,有无尽的恐惧与恨意。
南京,这是无数抗战中中国军人和老百姓用血泪写下的字眼。30万这个沉痛的数字,承载了太多中国人无法和解也不能忘记的过去。纪念馆内,无声文字的力量震耳欲聋,诉说着无尽悲痛的历史。人们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图为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报告 通讯员 刘志贤 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电台播出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公报》发表“日本投降矣!”,短短五个字将中华民族14年来的苦难化作力透纸背的感慨。大家奔上街头甚至站到房顶上,一起庆祝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图为象征和平的雕塑 通讯员 刘志贤 摄
和平来之不易,痛心之下更要珍视当今和平。缅怀,是为了更加坚定地铭记;铭记,是为了义无反顾地前进。铭记民族伤痛,不为延续仇恨,只为警醒新时代青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铭记民族伤痛,立志民族复兴,传承先烈红色精神,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每一位为民族未来英勇牺牲的先烈。
走出纪念馆,但纪念馆里的一幕幕场景却在脑海里不断闪现。依稀记起纪念碑文上的话:“其时阍国弱,无力御辱”。落后就要挨打,愚昧就要挨打。希望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能够真正的以史为鉴,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图为毛泽东主席对抗战胜利的评价 通讯员 刘志贤 摄
投稿人 梅西学院刘志贤
审稿人 张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