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20日电(通讯员 解钰琳)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乐道拾遗,守艺匠心”团队于8月17日走访南京“承创锦绣”工作室,立足云锦工艺传承,展开文化调研。
图为承创锦绣工作室 供图来源:张宇杰
承袭千年传统,云锦之魂炽烈燃烧
实践团队由云锦传承人张玉柱老师带领参观工作室,由此逐渐揭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张老师介绍道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位于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选材讲究,图案色彩瑰丽,宛若云霞一般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中就描述了大量关于云锦的情节,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晴雯病补孔雀裘”。据悉,虽然云锦历史悠久,但这种工艺却很少被年轻群体所熟知,令人唏嘘。因此,他鼓励并支持更多年轻人能主动来了解云锦,传播非遗文化。而这就是实践团队此行的目的,宣传非遗,助力文化传承。
图为三种云锦绸缎展示,从左到右依次代表着云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供图来源:唐月月
创意与传统碰撞,绽放艺术的魅力
张老师重点介绍了陈列在工作室门口的三块不同面料的云锦,这代表着云锦的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左边的是清朝时期宫廷中所用的图案;中间的是云锦传承人郭俊老师和荷兰一所高校共同创作的比较现代化的设计;而右边这款看起来比较抽象的设计是这家工作室给云锦定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的创作来源是传统云锦面料的背面,更加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云锦,是云锦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一大现实挑战。
工作室中不仅陈列着传统的云锦服饰还有很多现代化的设计品,注重云锦的创新性发展。前有“长江万里图”,用云锦来展示长江波光粼粼的水面,设计十分巧妙;后有“瓶瓶安安”系列摆件,在瓶身的设计中增添云锦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工作室还紧跟潮流,推出了兔年的系列文创。此外,工作室也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从张老师的叙述中,团队了解到近两年工作室跟某家酒店合作创作了一款中秋礼盒,负责礼盒中狮子玩偶的服装制作;同时与南京雨花茶等茶厂合作,在这些厂家的包装盒上融入云锦元素。工作室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接触到南京云锦,让这项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也能熠熠生辉,开出绚烂之花。
织密流淌的感情,留下永恒的印记
最后实践团队跟随张老师来到了云锦织机的面前,了解到云锦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分为设计、意匠、原料准备、挑花、造机和织造六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艺师傅数十年的磨练。南京云锦是用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织机由1924个机件组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
图为云锦传承人扬玉柱老师为我们介绍云锦织机。 供图来源:陈宜
南京云锦的优美并不仅仅在于织机和丝线的协调,更在于手艺人对细节的追求。他们不仅要修剪杂丝、清洗、熨烫,更要用心地梳理每一根丝线,确保织物的质感和光泽。制作一件南京云锦需要手艺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手指不知疲倦地穿梭于织机之间,如同一个艺术家细心雕琢每一幅画作。工作室的这两位“拽花工”和“织手”在这一道工序上就花费了几十年,真正地诠释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们的技艺经过岁月的积淀,他们的静心和坚持赋予了南京云锦深深的文化底蕴。
未来之云锦,耀眼的希望与无限可能
在采访环节,团队成员就当下如何实现南京云锦的优良传承重点提问,张老师表示这正是他们团队近些年来一直努力做的事情。他首先感谢了国家和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鼓励更多人加入云锦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他指出要让云锦“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制作方法,降低成本,让很多人都够消费得起云锦制品。此外还要在设计上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提到南京云锦,张老师的眼里满是深情和期许,他期盼着这门传统技艺让更多人知晓,期盼着南京云锦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非遗传承过程中不免遇到种种挑战,但是像张老师这样的传承人们都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热爱,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承创锦绣”工作室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不断探索创新。他们将现代艺术的激情融入云锦的传统中,为云锦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正带着无比的热情和坚定,为云锦的未来造就更美好的前景。
投稿:工商管理学院解钰琳
审稿: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