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7日电(通讯员 吴沁歆)为贯彻落实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公益发展,带领民族群众通过非遗产业实现创收,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苗”不可言——苗艺文创潮品IP团队’立足乡村振兴,与贵州省从江县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以苗绣、苗蜡染为主要研究方向,打造“苗品”IP ,将苗族特色非遗文化融入生活,实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助力经济发展,推动非遗传承与艺术文化创新。
据了解,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石贤立足非遗传承,于南京老门东旅游景区打造“从黔故事”非遗文化馆,进行民族文化推介,讲述非遗故事。经团队与指导老师讨论,将南京确定为暑期实践的第一站。8月7日,团队成员一同走进“从黔故事”非遗馆,体验苗族蜡染艺术。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刻领会民族技艺之美的同时深感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中将发挥所学,创新艺术实践,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非遗技艺。
此为团队成员与石贤等老师合影图片。吴沁歆 摄
团队成员在石贤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老门东旅游景区的“从黔故事”非遗馆,经其介绍了解到,时代的发展带动更多的青壮年走出家乡,但同时也让非遗失去了最佳传承契机,但石贤依旧没有放弃,她了解到部分妇女和老人还在坚持着传统苗绣和苗蜡染工作,这也给她带来了希望。所以她在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一家一户的进行介绍和鼓动,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到非遗工作中来,共同助力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与此同时,石贤在南京开设的店铺签约贵州当地秀娘,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创“薪”。将现代化潮流引进大山,实现的蜡染苗绣纹样更新,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同时也让贵州非遗文化被众人熟知。文化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发展,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引进来”和“走出去”让秀娘们在兼顾家庭和农忙的同时,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为讲好非遗故事,绘出乡村振兴新希望奠定了群众基础。
此为贵州非遗文化的相关手工艺品照片。钱宇霖 摄
在参观蜡染非遗馆时,团队成员欣赏了许多手工制作的蜡染、苗绣作品,在感叹手工艺人灵巧的双手的同时,也引起了团队成员对于蜡染工艺的兴趣。
随后,团队成员有幸与馆内的蜡染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老师详细介绍了蜡染的制作过程、所用材料和工具,还为团队成员演示了如何在布料上进行蜡染图案的设计和涂抹。团队成员也获得了参与蜡染制作的机会,感受着蜡染艺术的魔力。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启发下,在传统蜡染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化设计,绘制出富有感情的文案。
此为团队成员绘制蜡染图案照片。吴沁歆 摄
蜡染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蜡绘、上色和去蜡三个步骤。首先,团队成员将熔化的蜡涂抹在布料上,用刻刀或蜡笔在蜡上绘制出精细的图案。接着,团队成员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的颜料或染料,通过多次浸泡漂染,将布料上未覆盖蜡的部分着色,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图案。最后,团队成员将染色后的布料经过冲洗和晾干,用冷水洗去涂残留的蜡痕,使蜡染图案完整地显现了出来,熨烫妥帖的作品逐渐呈现出独特而美丽的天然韵味。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充分体会到了蜡染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也了解到非遗文化创新需要汇聚青年传承之力量,让传统艺术文化接受新观念、新模式,更好地推进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
此为团队成员为作品上色图片。钱宇霖 摄
此为团队成员艺术作品展示照片。吴沁歆 摄
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着手于非遗文化设计,将非遗纹样融入生活,为群众带来更好的非遗视觉艺术体验。团队队长吴沁歆活动结束后表示:非遗文化的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底气,传统艺术与当代潮流的碰撞必将给艺术赋予新的色彩,接下来我们将前往贵州,打造“苗品”IP ,做好艺术创新,为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助力。讲好非遗故事,树立非遗文化自信,这是此次活动的最重要收获,校企合作,实现非遗新突破,助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为贵州黔东南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激发非遗传承发展强大生命力,让非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彰显大国非遗文化复兴之实力。
此为团队成员与石贤老师合影照片。钱宇霖 摄
据悉,在石贤的努力下,她所带领的企业成功孵化了3名非遗传承人,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型职业手艺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近200项。企业被评为“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石贤获得贵州省第二届“最美劳动者”“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荣誉。‘“苗”不可言——苗艺文创潮品IP团队’也会不忘初心,为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投稿:艺术设计学院 吴沁歆
审稿: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