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财政与税务学院:财税政策助推“双碳”发展,新能源企业逐“绿”前行

发布者:财政与税务学院 [发表时间]:2023-08-22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上海8月1日电(通讯员 费欢 吴刘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规划方案推动相关工作。“发展可再生能源”到“大力发展新能源”,从“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到“优化能源结构”,从两会以及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点。

为探索“双碳”目标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近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月静好”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前往上海能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团队成员在集团董事长黄志波先生和财务总监宋华兵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集团内部,在聆听了他们对公司背景的介绍和绿色创新理念的理解后,对他们进行了现场采访以了解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调研企业——上海能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心童 摄

企业发展协同绿色创新

黄志波先生首先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简要介绍。在谈到绿色创新在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时,黄志波先生指出,当前市场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公司面临着产品成本不可控的挑战,而绿色创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自主研发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控制与企业相关的项目成本,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黄志波先生的介绍,团队成员更为深刻地体会到,随着能源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能源已经逐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新能源则以其可再生、清洁、高效等特点,成为了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和替代品。因此,新能源企业应该将自己的创新重点放于提高自主产品研发能力企业的可控性和竞争力上,并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多管齐下促进产品更迭

针对绿色创新,能誉科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实践。公司大力投入自主研发,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算法平台、控制设备和软件平台等全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开始在市场上替代一些进口产品,并在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在参观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团队队长杨宸希认识到了企业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所发挥出来的主体作用,发现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才能更好的推动绿色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企业发展理念 王心童

政府财政赋能企业发展

当被问到企业在税收政策这方面是否享有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这些税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时,黄志波先生表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会有相应的税收减免。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财政资助的项目,当地政府和国家都会给公司一定资助。这些政策不仅补贴了公司的研发开支,而且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公信力。

此外,随着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逐步落实、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这些行动不仅激励了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更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对董事长黄志波先生和财务总监宋华兵先生进行采访 王心童

“双碳”政策催化转型举措

“双碳”目标的确立对于公司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为积极推动“双碳”政策的落实,上海能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控制系统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公司还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进行碳足迹管理,为一些碳排放高的企业提供监督以及碳管理和节能降耗的建议。

一系列措施与管理彰显了能誉科技公司是不折不扣的双碳政策执行者,在政府政策赋予的活力下为落实“双碳”目标,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政府企业形成“向心”合力

针对政府在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这两方面应该如何去支持和鼓励新能源企业开展绿色创新这一问题,黄志波先生和宋华兵先生认为,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朝着自主创新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制定明确的政策规则,并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企业则应主动响应政府的要求,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与黄志波先生和宋华兵先生交谈过后,团队成员意识到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让相关企业可在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享受到更优惠的政策。在未来,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在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共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更创新更绿色 税收政策助推新能源发展

“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已从前几年的快速起步转为驶入快车道。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持续优化完善,财税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果正逐步显现。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创新深度、质量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仍存差距,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仍有待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需要延续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企业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投稿:财政与税务学院 费欢 吴刘鋆

审稿:李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