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扬州7月9日电(通讯员 陆艺 陈锦研)古琴作为中国唯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美丽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流传至今。为了解并宣传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6日至7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丝桐传风雅,琴音绕吴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扬州,对扬州古琴的起源、制作工艺、历史与发展进行了两天的实地调研,主要以调查问卷、参观旧址和录音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琴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7月6日,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桐林堂,跟随着张为老师参观了马维衡老师的藏馆。在藏馆中,小队成员了解了古琴流派、制作工序等多项古琴文化。在了解制作工序时,张老师提到马老师在制作属于自己的琴时,对辨择良材、调制灰胎和髹涂琴体等工序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想法,从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古琴。
图为张为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马老师斫琴选材的过程 陈锦妍 摄
随后,张老师为小队成员介绍了马老师制作的多把古琴,以最为直观的外形发生变化,随后逐渐形成了现如今受海内外琴人所认可的“马琴”。张老师在讲解时提到了马老师除了对古琴本身情有独钟,对与古琴有关的东西同样也爱屋及乌,例如用于装裁纸刀的盒子为古琴模样、砚台上雕刻着古琴以及画卷上有书童拿着古琴等等与古琴相关的藏品,同样马老师也成列了古时一些弹琴大家的雕塑在自己的藏馆中。
在与张为老师进行交谈中,小队了解到了老师本身有开展古琴相关文化课程,但她认为自身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对于古琴文化来说,不应该最开始直接从指法开始,而是应该先去了解古琴文化,要懂得古琴是如何做到愉己以及完善自我的。对此,团队成员了解到古琴作为高雅文化和非遗文化之一,其本身是无功利性和非表演型的,将其对外进行扩大宣传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可将雅的艺术变俗,在学琴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参观完马维衡老师的藏馆后,团队小组对马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当问及老师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时,马老师是这样说道:“困难是多的,但随着时间的的流逝,那些误解也都在对古琴的深刻理解后慢慢消散了。嵇康曾说过‘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弹奏古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定性、思考性和德性,为此通过古琴进行一个乐教的过程,从而通过人生的修炼。”
图为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人马维衡老师进行访谈 陈锦妍 摄
与此同时,马老师也谈到了自身对与古琴未来传承的看法。“古琴虽说弹的人多,但是传承的不够好,其本身对于古琴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挖掘内涵。而我认为古琴作为一种以音乐载体为文化的艺术,是不能将其胡乱进行的。当然文化是需要创新与发展,但同样也不能离‘雅’太远。”马老师所说的传承与团队成员的调查结果不相吻合,随着科技逐渐发达,大多数愿意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的人选择的渠道更多为视频软件或者是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这些方式能够有利于学习古琴文化,但更多人却认为真正传承古琴的好方法应为老师言传身教和口传亲授。
7月8日,团队来到广陵派琴史料陈列馆进行参观。广陵琴派作为扬州地区的古琴学派,陈列馆内记载着其形成与发展、名家与名谱以及海内外宣传等记载。为此团队成员也了解到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伯牙弹琴遇知音等。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陈锦妍 摄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古琴之所以能在文人修养“琴棋书画”四艺中列为首位,是因为其追求的独特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对于古琴的传承同样也需要让琴人们意识到学琴的目的不是想掌握一门乐器,而是需要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升华,学会如何解决把音色弹美和把琴曲弹得有意境,并以此达到愉己完善自我的功效。团队成员通过调研后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对一线上授课解决地点距离问题,课程视频录播避免时间问题以及提交视频解决及时检验问题,为更多地区的琴人提供更加方便的学琴方式,并将其逐步趋向便利化,在对外传播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古琴文化的雅。
图为“丝桐传风雅,琴音绕吴越”团队成员合照 陈锦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