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一袭蓝花布,弘扬通文化

发布者:经济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29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南通8月24日电(通讯员 袁梦 黄婕)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促进蓝印花布创新发展,2022年8月初南京财经大学“一路向蓝”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深入了解蓝印花布的起源、发展、制作,采访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曹晓峰及博物馆参观者共同探讨如何让蓝印花布文化源远流长。队员通过制作问卷对蓝印花布的知名度与实用度进行调查分析,为弘扬与发展蓝印花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之难:传承人数少,创新程度低

实践团队提前查阅资料,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并体验制作蓝印花布帕子。在与馆中老师傅交谈之中得知,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去学习印染技艺,因为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序复杂,蓝印花布的制作是要用石粉和豆粉,将这两种原料做成灰浆烤蓝,然后,再用全面的材质和全手工进行纺织和雕刻,还有刮浆等等多道工艺进行的,所以,手艺非常复杂。要想掌握好这一门技艺,必须要有细心、耐心、恒心,才能成功。而且,学好这门技艺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能够得到的收益却往往不尽人意,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习这项技艺。此外,根据团队成员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使用蓝印花布产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蓝印花布,认为其设计不够新潮,纹样配色有些老气……因此对于蓝印花布的推广与创新刻不容缓。

图为博物馆蓝印花布大师展示扎染技术。黄婕摄。

探寻蓝印花布制作过程,感受蓝白之美

此次来到博物馆,队员们体验制作了蓝印花布帕子。队员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刻版,然后将刻版放在帕子上,染浆由黄豆粉和石灰粉制成,用刮浆板将染浆在刻板上从上到下刮好,在这过程中,刮浆板由竖直慢慢向下倾斜,直至染浆完全将刻板上镂空的地方覆盖,最后将有染浆的帕子放到阳光下暴晒直到晒干才能将它放入染缸染色。由于染浆风干需要时间,讲解员便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博物馆。参观完第二展厅,队员们回到了体验区,准备将染浆干涸后的白布染色。染色缸中是一种名为蓝草的植物,讲解员用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等不同手艺为队员们展示了染色的不同方式,手艺者往往会根据纹样选择合适的方式染色。最后从染色缸中取出,在空气中氧化,就会变成蓝色。这一次的体验,让队员们知道了蓝印花布的基本制作过程。队员们从中更深地体悟到,想要熟练掌握好一门工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久地坚持,不断地钻研,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流芳百世的艺术品。

图为队员袁梦体验制作蓝印花布。黄婕摄。

探索蓝印花布创新之路,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在参观博物馆第五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创新与发展”时,可以看到这里不仅有人们常见到的手帕、扇子、桌布、沙发,更是有复古旗袍、雅致手提包,别出心裁的娃娃、礼帽……甚至连包装礼盒都是印着蓝印花布图案。蓝印花布的创新,不仅是在图案上的创新,更是在产品上的创新,蓝印花布不再只是被子、衣服……这些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刻板印象,蓝印花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样需要用布制作的物品上,不被局限住,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参观完博物馆后,队员们采访了馆长吴元新先生,在谈到蓝印花布需要年轻人继续将蓝印花布文化传承下去时,吴先生表示:“ 我们一直鼓励年轻人传承,才能有更好的创新产品出来 。”队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博物馆与众多学校的美院都有合作,这也是为了让蓝印花布文化被更好地研究与传承。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人不了解蓝印花布的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很少甚至看不到相关宣传。为此,队员们制作了关于蓝印花布的宣传单,对路人普及知识和宣传,尽管这份力很微薄,但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队员们也甘之如饴。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参观采访,队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印染工艺复杂,年轻人不愿学,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图案、产品较局限;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范围不够广。作为新一代青年,传承蓝印花布文化的责任义不容辞,在此基础之上,应当对蓝印花布文化作出创新性发展,让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手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蓝印花布文化源远流长。

图为队员与吴元新馆长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前合影留念。黄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