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走进南京博物院,探索非遗发展新动能

发布者:经济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18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南京8月9日电(通讯员 金晶 梁国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步入了新纪元“非遗”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为探寻新时代下,“非遗”继扬的出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子孙万代”的号召,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说非遗”暑期实践队积极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希望用青年的力量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7月26日,该团队对南京博物院开展线上线下为期14天的调研考察,深入了解“非遗”的信息化发展,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意义。

调研期间,“数说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博物院,主要调研了其中的非遗馆和数字馆,体验了新时代下“非遗”继扬的新生态。在非遗馆内,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传出远古的歌谣。传承人专注得面对每一个作品,将自己的心血都注入其中,用极高的技艺打造成这一件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每一件工艺品背后都是一代代传承人智慧的结晶,他们摆在玻璃罩里,仿佛是高岭之花,只有真正懂得想要了解的人,才能采得。

图为小组成员调研非遗馆内非遗藏品图源梁国威

而在数字馆中,观众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展览以组合图板、实物展陈、视频播放、活态演示嵌入等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之美。”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人都是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观众认真的脸庞会让非遗重焕光彩。数字化为非遗的展示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向人们展示了非遗新的可能。通过网络平台与虚拟馆进行互动,让人们更沉浸得以一种新的方式更深入得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与制作工艺,“非遗”这朵高岭之花好像离我们更近了,成了真实、可视、可触、可叹之物。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体验非遗馆内文创产品并听取工作人员讲述其创作灵感和其文化底蕴图源梁国威

在江苏省南京博物院,“数说非遗”实践团队通过采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了有关新时代下“非遗”新传承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工作人员先是讲述了目前“非遗”继承与发扬面临的困境,最后向我们介绍了南京博物院通过“互联网+非遗”传承文化遗产的方式。同时工作人员用数字具体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非遗”目前形式的不容乐观,并点明了数字化的新型继承与发扬方式给“非遗”带来的益处。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考察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图源梁国威

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到“‘非遗’从来都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名词,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们有责任紧跟时代步伐,用年轻人喜欢的语法和手段讲好非遗故事,推广非遗品牌。”这种数字化赋能非遗的展出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一代对“非遗”的发展与传承产生兴趣,这是拓展年轻传承人的重要机遇。非遗的传承人不再只是老年一辈,我们只要感兴趣,也可以成为他的宣传者、传承人。在团队成员询问起“非遗”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时,博物院工作人员笑谈到,南京博物院已与相关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共同推进“互联网+非遗”的发展模式,同时推出“元宇宙”虚拟藏品和相关文创产品,如此形成一个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互馈机制,许多非遗传承人通过这一模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经费,深化非遗的继承与发扬。

在后期的调研中,“数说非遗”小队转战线上,通过直播、腾讯会议等方式线上进行“云”调研,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并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博物馆日”相关视频。互联网为成员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数据时代下,身边的一切都出现了“互联网+”的形式,通过一步步探索“非遗”发展的新形式,“非遗”逐渐露出全新的一面。数字化的应用与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近年来,非遗工作更多停留在记录、保存、保护和有限的利用层面,但随着时代进程,合理利用和促进发展成为更重要更紧迫的课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是一个跨界产业,也是一个大产业,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一目标,是新时代非遗工作的新使命、新作为。”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调研小分队还将走访参观者和相关社会单位,以期对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更为全面深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