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至8月31日,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知行合”团队前往常州博物馆调研,深入了解各项文物,感受非遗的魅力。
此次展览是江苏地区首次举办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自2025年5月1日开展以来,备受瞩目。展览汇聚了沉睡千年的120件(组)展品 ,从熠熠生辉的金玉珍宝,到承载礼乐文化的重器,再到蕴含儒家思想的经典,这些共同勾勒出了大汉盛世的威仪气象,也让传说中的海昏侯刘贺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向人们展现出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图为博物馆展物展品 王晗韵 供图
步入展厅,22枚汉代饼金率先映入眼帘,每枚重达约250克,在柔和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西汉诸侯王的奢华生活。一旁,刻满礼乐密码的青铜甬钟,虽历经千年,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古代雅乐的庄重典雅;姿态翩然的雁鱼青铜灯,不仅造型精美,更展现了古人在环保理念上的超前智慧;而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则映照出当时贵族阶层对儒雅文化的尊崇与追求。

图为博物馆展物展品 王晗韵 供图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常州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活动。结合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门类知识,开展的汉“潮”觉醒系列教育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专题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维度解读展览知识,为观众奉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此外,围绕“金色海昏”特展,常州博物馆还在文创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秉持“传统新生”的理念,文创团队深入挖掘海昏侯墓文物的元素与故事,将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从印有文物图案的精美明信片,到造型别致的书签、文具,再到融入海昏侯元素的服饰、饰品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成为了人们随身携带的历史文化符号,让古老的海昏侯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采访,更让这次参观有了“深度”。负责文物修复的李老师向观众讲述了修复一件宋代青瓷的过程:为了让碎片精准拼接,团队曾反复比对数十次,甚至借助显微技术还原釉色。“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要怀着敬畏心对待每一道裂痕。”李老师的话让成员明白,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背后无数人对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负责书画修复的王老师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修复工具,讲述修复一幅清代破损书法作品的过程:为了让纸张颜色统一,团队曾多次调试修复材料,仅加固纸张边缘就花费了一周时间。“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修复就是让这些故事能继续被人看见。”王老师的话,与参观人员在体验区的感受相互呼应。
参观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设置的“文物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各自领取了一套仿制的青铜器纹饰拼接零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复原图案。看似简单的拼图,却需要反复比对纹饰的走向与弧度,稍有偏差便无法契合。“古代工匠在铸造青铜器时,要精准把控每一处细节,这太考验耐心了。”完成拼接后,一位成员说道,这次亲手操作,让成员们对文物背后蕴含的匠心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它以文物为媒介,以创意为驱动,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人在解码文物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通讯员 方琴 朱子妍 王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