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8月22日至27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青分行动派”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城西实验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主题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清理校园垃圾、开展分类知识宣讲、组织互动游戏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了该校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成功将环保的“种子”播撒进校园,为助推基层垃圾分类工作贡献了青春智慧。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深入推进,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环保意识成为关键一环。乡镇地区在垃圾分类的普及与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基础设施、宣传教育和居民意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高校学子们发挥专业特长,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经过前期调研,团队选择睢宁城西实验学校作为实践基地。这所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周边乡镇家庭,是观察乡镇垃圾分类现状的典型样本。
带队教师表示,选择这所学校不仅因为其代表性,更希望通过大学生的力量,帮助乡镇学校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这是高校学生服务社会、践行责任的重要方式。
在一周的时间里,团队的日程充实而高效。实践初期,团队首先进行了扎实的摸底调研。队员们对校园各区域的垃圾进行系统性的清查与分类拾取,这项基础工作不仅净化了校园环境,更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为青分行动派队员打扫场景。陈程 供图
调查发现,校园内垃圾混投现象较为普遍,分类设施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最大的问题不是设施不足,而是意识欠缺,不少学生知道有分类垃圾桶,但并不清楚具体如何分类,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基于这些发现,团队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们的垃圾分类现状。问卷结果显示,仅少数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垃圾分类的基本类别,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垃圾分类教育。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在“垃圾分类小课堂”上,队员们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枯燥的分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专业特长也被运用到了活动设计中,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分类知识。
趣味比赛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学生表示,通过活动才发现垃圾分类这么有趣,回家后要教家人怎么分垃圾。
除了课堂活动,团队还设计了精美的宣传手册。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特别注意使用当地方言和孩子们熟悉的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经过一周密集的活动,团队通过问卷进行了后续评估,结果令人鼓舞。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表示愿意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比例也大幅上升。

图为青分行动派队员宣讲。陈程 供图
详细的活动记录直观地反映了活动成效。更重要的是,队员们看到了孩子们态度的转变。活动结束后,团队撰写了调研报告,对当前乡镇学校垃圾分类的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团队的使命还在继续。队员们计划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持续跟踪孩子们的垃圾分类实践情况。
队员们表示,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希望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让环保意识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团队还计划将调研报告分享给相关部门,为推进乡镇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
此次“青分行动派”团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环保行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奉献中锤炼了品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通讯员 赵子然 倪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