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海底小纵队”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培养爱国精神、树立正确历史观。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惨无人道的屠杀、强奸和掠夺,超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遇难。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团队成员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他们查阅大量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储备知识;组建实践小组,明确摄影记录、文字记录、后期总结等分工,并制定参观计划和安全预案;通过官方渠道预约参观,确认开放时间与注意事项。
抵达纪念馆后,团队成员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深深震撼。纪念馆灰黑色外墙如历史屏障,广场上的雕塑群生动展现了当年百姓的苦难,母亲抱亡子、老人仰天呐喊、幸存者凝视远方等雕塑,让大家未进馆便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区标语墙合影 赵佳佳 供图
馆内展厅以“南京大屠杀”为主线,丰富的展览形式全方位还原了那段黑暗历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厅,大量历史照片、影像资料、文物原件令人触目惊心。“日军屠杀百人比赛”的报纸报道、“万人坑”遗址白骨上的弹孔刀痕,都在控诉日军暴行。场景复原区重现南京沦陷后的惨状,配合灯光音效,仿佛将大家拉回1937年的南京。“遇难者遗骨陈列”中,透明展柜里的遗骨承载着逝去生命,电子屏滚动的遇难者信息,许多“佚名”背后是无法确认身份的悲剧,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生命。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序参观各个区域。在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展品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背景、经过、审判及教训;纪念广场上,纪念碑、遗骸陈列室、和平鼎等建筑设施让大家直观感受历史沉重;影视厅内,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影视作品,深刻体会日军残暴与同胞苦难;参观结束后,团队举行献花仪式,向遇难者表达哀悼与敬意,深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最后,成员们分组讨论,分享感受与思考,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教训,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灾难之墙”献花处 冯静 供图
此次参观,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在历史认知上,更加清晰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细节,认识到日军暴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30万遇难同胞是鲜活生命的消逝,坚定了坚守历史真相、反对歪曲历史的决心。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从中国军民的抗争中汲取力量,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努力学习为国家富强奋斗。和平理念深深根植,认识到战争的毁灭和和平的珍贵,积极传播和平理念,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青年责任意识觉醒,意识到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重任,计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历史真相,与各国青年携手维护世界和平。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赵佳佳表示:“这次参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用实际行动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冯静也感慨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传承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海底小纵队”将继续关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青年担当。(通讯员 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