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8月15日至8月19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白马筑梦”实践团队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马山寨,对白马藏族火圈舞文化展开深度调研。通过跨越千里的文化探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白马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见证了民族文化的鲜活传承与时代新生。
火舞流光:篝火照亮的民族记忆
伴着列车隆隆的节奏,来自各地的团队成员汇聚陇南。历经火车、旅游大巴与乡村公交的辗转,当团队踏入白马山寨,来到乡野的沉沉怀抱中,正值夜幕降临,也是山寨火圈舞开演的精彩时刻。
篝火点燃的瞬间,头戴白色翎羽的白马藏族妇女们身着彩衣翩然而至,队伍宛如一条游龙缓缓进入草坪。妇女们围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踏着欢快的节奏,旋转、跳跃,火光照映在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她们舞步飞旋,随白马节奏踏出点点铿锵。此刻火光耀耀,象征民族合欢的流心糖果在温热的手心化开。火圈舞是白马藏族的传统舞蹈,象征着勇敢与团结,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火光映照下,那些刻满皱纹的笑脸与飞扬的裙摆,将“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队列,在掌心相触的温暖中,真切感受到文化血脉的共振,共同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美好篇章。
图为白马藏族的阿姨们正在跳火圈舞 谭博洋 供图
舞步溯源:白色雄鸡的千年传说
为探秘白马藏族火圈舞蹈背后的故事,同学们专门采访了众多火圈舞者中的一位藏族阿姨。藏族阿姨为大家揭开了火圈舞的神秘面纱:火圈舞是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与纪念。相传很久以前,白马先民在腊月迁徙之路上,被围困在山岭上坚守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即腊月初八,疲惫不堪的白马人在山岭上歇息,燃起熊熊篝火驱赶冬夜的寒冷,渐渐进入梦乡。夜半敌人偷袭,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白色雄鸡振翅高鸣,惊醒了梦中的白马人,躲过了这一次劫难。为纪念腊月初八摆脱大劫难,白马人把这一天定为火圈舞的开始日,直至今日,白马山寨依旧保持这一传承。阿姨示范了“臂挽臂”舞姿,正是先民携手御敌的历史定格。当同学们摇摇晃晃地笨拙模仿时,六岁小女孩却已能跳出灵动舞步——这跨越六十岁的同台共舞,恰似文化传承的生动隐喻,传承至今,已经衍生出歌颂团结与庆祝团圆幸福的深刻含义。
图为队员们正在采访白马藏族居民 廖麒麟 供图
文旅共生: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同学们在亲身体验调研的过程中,尤其关注白马藏族火圈舞蹈当前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跳火圈舞的阿姨说,火圈舞简单易学,当地年轻人很愿意学习,长辈们也会主动教授相关技法。在当晚跳火圈舞的队伍里,除了年纪较大的阿姨们,还有一位六岁的白马藏族小女孩,在队伍中跟随节奏翩翩起舞,身姿灵动活泼。这说明火圈舞的文化传承火炬代代相传,老传青,青传幼,这样的传习机制使白马藏族民族色彩永远鲜艳。经过实地走访,同学们发现白马山寨的文化旅游业与商业开发深度融合,成功做到了既宣传保护传统文化,又有效盘活当地文旅经济的有机结合。火圈舞已从传统的祭祀仪式发展为备受瞩目的文旅IP,成为当地吸引游客领略白马文化的独特体验方式,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白马藏族人民也在现实中不断传承和丰富着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形式。
图为白马藏族小女孩正在跳火圈舞 谭博洋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充分感受到白马藏族火圈舞文化的浓厚氛围和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同学们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亟须更多地关注与扶持。发挥专业优势,借助新媒体力量赋能文化传承,将成为团队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通过短视频直播、AR体验程序、共建文化传播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探寻新支点,让千年舞步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讯员 谭博洋 廖麒麟)
图为团队与白马藏族非遗传承人曹煜先生合影 廖麒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