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团队深入调研徐州博物馆中非遗

发布者:李怡暄 [发表时间]:2025-08-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22日,为寻找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密切关联,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团队走进徐州博物馆展开深入调研,见证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金缕玉衣:非遗技术的“复活”与乡村工匠的传承

在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金缕玉衣前,团队成员无不屏息凝神。这件由4000余片和田玉片、1.5公斤金丝编织而成的“永生之衣”,不仅是汉代工艺的巅峰之作,更隐藏着非遗活化的现代密码。

“金缕玉衣”的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徐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介绍。玉片切割、金丝编织等工艺,与今天的徐州民间玉雕、金银细工技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团队成员还了解到,近年来,博物馆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通过3D扫描和传统工艺结合,成功复刻出微型金缕玉衣文创品,成为热销的文化符号。

这一创意还意外带动了乡村经济。在徐州贾汪区紫庄镇,传统玉雕工匠王师傅说:“博物馆的订单让村里20多名手艺人有了稳定收入,年轻人也开始学这门手艺。”通过“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徐州已经培养出3个玉雕特色村,年生产总值超千万元,真正让“金缕玉衣”的金丝编织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图为徐州博物馆中的金缕玉衣 李怡暄 供图

徐州烧烤文创:从市井烟火到文化IP的逆袭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更要走进百姓生活。”徐州文旅局负责人如是说。今年爆火的“徐州烧烤”文创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博物馆文创区,团队发现一款“汉代烧烤炉”造型的雪糕。团队同时了解到设计者将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场景与现代烧烤结合,配以“刘邦同款”调料包,让游客体验“穿越千年的撸串乐趣”。此外,以汉墓出土陶俑为原型的“烧烤小人”盲盒、印有《大风歌》的烤串签等产品,成功将市井美食升格为文化符号。

文创的火爆反哺了实体经济。铜山区棠张镇依托烧烤食材需求,建成2000亩绿色蔬菜基地,为市区烧烤店直供食材;睢宁县凌城镇的“汉风烧烤培训学校”已培养500多名乡村厨师。据统计,徐州烧烤产业带动周边县区就业超2万人,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徐州博物馆中烧烤文创展区 李怡暄 供图

汉墓遗址:文化研学撬动乡村文旅新业态

徐州拥有“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其中徐州汉墓等遗址,正通过“文化+研学+旅游”模式焕发新生。

在数字化展厅,团队成员看到了全息投影360°展示龟山楚王刘注墓出土的龟钮银印、鎏金铜熏,观众可以“亲手”掀盖、点香,烟雾缭绕中再现汉代礼仪场景。带上VR眼镜,楚王陵巨大石室、金缕玉衣、兵马俑在眼前“破土而出”,边走边听实时解说,仿佛置身盗墓笔记。孩子们持藏宝图在墓区“寻宝”,跟随修复师学考古、挖陶片、拓汉砖,完成“小小考古家”仪式。


图为徐州汉墓介绍 李怡暄 供图

据了解,市级层面推出“两山(九里山——龟山汉墓)一地(贾汪)”文旅功能区,配套专项债、贴息、研学基地补贴,推动汉墓资源与田园康养、非遗手作、特色民宿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徐州模式”。

从金缕玉衣的非遗重生,到烧烤文创的破圈传播,再到汉墓研学带动乡村蝶变,徐州探索出一条“文化引流——产业造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正如《大风歌》所咏,这片土地正以文化为帆,推动城市与乡村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繁荣之约。

在这片承载着两汉辉煌、浸润着楚风汉韵的沃土之上,古老的汉韵正化作新时代的徐风,吹拂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作为一支深植彭城大地、深耕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热忱,正以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激活传统,以行动擘画未来。

团队的愿景,绝非止步于非遗技艺的简单存续,而是要构建一条从“文化解码”到“活态传承”、从“产业赋能”到“价值共生”的全链条生态体系。更长远地看,团队期待以徐州为原点,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活化驱动乡村振兴”模式。通过与省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联动,构建“淮海经济区非遗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市场共拓;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将徐州汉乐、汉舞等特色项目推向国际舞台,让世界看见“楚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团队深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创新,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传统与现代同频共振。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数字技术、文创资本与社会力量。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一份对文化的热爱都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

团队坚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与久久为功的坚守,徐州必将成为全国非遗活化的“示范标准”、乡村振兴的“文化高地”。当千年汉韵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当古老的楚汉雄风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这片土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化之花,书写出“遗产保护有传承、产业发展有活力、村民生活有奔头”的新时代华章——让徐州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城”,更成为一座“活着的文化之城”“充满希望的乡村之城”。(通讯员 李怡暄)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侯文萱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