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濠水扬帆”团队深入调研张謇故居

发布者:茅佳雯 [发表时间]:2025-08-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20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濠水扬帆”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对张謇故居及相关历史遗存开展实地调研。本次实践以“解码实业救国实践,汲取当代青年担当力量”为主题,通过参观实物展陈、交流探讨等方式,系统梳理张謇在实业、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践历程,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的考察成果。

图为张謇故居的建筑外观 丁慧莹 供图

实地考察:从器物到制度,解码实践细节

当日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张謇故居。该建筑群由生活起居区、实业史料馆、教育成果展三部分构成,现存展品包括张謇手稿、企业档案、历史照片等实物及复制品300余件,系统呈现了其从科举状元到实业先驱的人生轨迹。

在生活起居区,队员们重点考察了张謇的书房遗存。展柜中一份1895年的《请设纱厂公呈》复制件显示,张謇在放弃仕途后,首次向清政府提出创办大生纱厂的设想时,就明确提出“商办官助”的运营模式,即企业由民间资本主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但不直接干预经营。“这种模式在当时既规避了官办企业的低效,又减少了纯商办企业的风险,体现了务实的创新思维。”

实业史料馆内,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成为本次调研的核心关注点。一组标注为“1899-1913年大生纱厂盈利分配表”的数据显示,这14年间企业利润中,约28%用于扩大再生产,22%投入教育及公益事业,剩余部分作为股东分红。场馆讲解员补充说明:“据档案记载,1905年大生纱厂一次就拨款2万两白银,用于通州师范学校的扩建,这种‘实业反哺教育’的机制,是张謇实践体系的重要特点。”

教育成果展区域的“职业教育展区”吸引了队员们的关注。展陈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年课程设置表显示,该校开设“纺织机械”“原料分析”“工厂管理”等课程共26门,其中实践课程占比达40%,且所有实践课均安排在大生纱厂车间进行。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这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仍有参考价值。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还走访了故居周边的乡村区域,实地考察张謇推动的垦牧事业遗存。据当地村民介绍,常乐镇现存的部分灌溉渠道、老校舍,其雏形正是张謇时期通海垦牧公司所建。“这些基础设施虽历经百年改造,但最初的规划布局仍能看出‘兼顾生产与民生’的思路。”队员汤瑞仪总结道。

图为张謇先生的实业经营成就展 宋文文  供图

互动研讨:从历史到现实的思考

当日下午,“濠水扬帆”团队与张謇纪念馆研究部工作人员举行专题座谈会,围绕张謇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展开深入讨论。研究部提供的《张謇实业档案选编》显示,截至1920年,张謇在南通地区创办的企业涉及纺织、面粉、航运、金融等10余个行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同时创办的370余所学校中,职业学校占比超过60%,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高度契合。

“张謇的核心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士大夫‘重义轻利’的局限,将‘实业’与‘救国’直接关联,形成了‘做实事’的实践哲学。”研究部主任举例说,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在《厂约》中明确写下“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将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这种格局在当时的民族企业家群体中具有代表性。

针对实践中发现的细节,队员们结合当代社会现实进行了分析。在区域发展方面,队员汤瑞仪认为,张謇“以实业为基础、以教育为支撑、以公益为补充”的区域治理模式,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结合”具有借鉴意义;在企业责任方面,其“利润反哺社会”的做法,为当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历史参照。



图为张謇故居的一隅 汤瑞仪 供图

座谈会上,队员们也客观指出了张謇实践的时代局限性。受封建体制束缚、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其创办的企业后期遭遇经营困境,部分教育、公益项目因资金不足难以持续。“这提示我们,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与时代条件相适应,既要坚守理想,也要注重策略的灵活性。”队长茅佳雯总结道。

实践总结:实干精神的当代启示

通过本次实践,“濠水扬帆”团队成员们对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实践有了系统性认识,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其“拒绝空谈、注重实干”的精神,对当代青年避免“眼高手低”具有警示意义;二是其“产业与教育联动”的实践模式,为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历史经验;三是其“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公益”的理念,对当代青年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具有启发作用。

此次实践虽已结束,但队员们表示,将继续整理考察资料,形成《张謇实业实践中的细节智慧》专题报告,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分享等形式,让更多青年理解“实干兴邦”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通讯员 茅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