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为积极响应并深入践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即“两个结合”),探寻边疆文化底蕴,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丝路薪火·文润边疆”实践团队前往克拉玛依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触摸这座石油之城的发展脉搏,感悟边疆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
克拉玛依博物馆前,那台醒目的黄色抽油机静静伫立。阳光洒在抽油机锃亮的机身,仿佛给这位“石油老将”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这台抽油机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石油的不解之缘。抽油机的每一次“点头”,都像是在与过往那些为石油事业拼搏的岁月对话。作为克拉玛依石油工业的标志性符号,这台抽油机见证了无数石油工人为祖国能源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日日夜夜,承载着这座城市从荒芜戈壁到石油新城的蜕变记忆。

图为博物馆石油抽油机 刘奕菲 供图
步入馆内,一段关于“冰塔冰人”的讲述瞬间将团队成员拉回那片天寒地冻的荒原。文字中描绘的钻井工人,在凛冽寒风里,衣帽结满冰甲却依旧坦荡站立、笑容自豪乐观。大家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狂风暴雪呼啸而过,钻井平台在荒原上如孤岛般矗立,工人们的睫毛挂着白霜,厚重的工服被油污和冰霜凝固成坚硬的“铠甲”,可他们的眼神却透着坚毅与执着,手中的工具在严寒中依旧灵活操作。这些工人的身躯,如钻塔般巍峨。这“冰人”群像,正是克拉玛依人精神的浓缩。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石油人在艰苦环境中,并非盲目蛮干,而是将马克思主义艰苦奋斗精神与边疆石油开发实际紧密结合。这些石油人深知石油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顽强的意志和科学的态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来者。

图为冰塔冰人雕塑 刘奕菲 供图
继续深入博物馆,展陈的《人民日报》社论、各地支援的文件资料、泛黄的老照片等,生动展现了克拉玛依石油开发过程中,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的动人场景。从多个省市的设备和器材支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奔赴,每一份支援都凝聚着全国人民对边疆建设的深情厚谊。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也让大家明白,边疆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前行的。

图为八方支援克拉玛依展板 刘奕菲 供图
随着参观推进,大家了解到克拉玛依这座因油而生城市的发展序幕。作为全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五湖四海的老一辈石油人齐聚于此。这些建设者们毅然告别家乡的亲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毅然踏上前往戈壁荒原的征程。老一辈石油人用自己的双手,在荒芜的土地上筑起了一座座井架,也铸就了克拉玛依发展的不朽丰碑,让这座石油之城在戈壁滩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也看到来自各地的克拉玛依人,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军旅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交融。“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边疆地域文化结合的结晶,彰显了文化“两个结合”在边疆地区的蓬勃生命力。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边疆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融合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的。

图为博物馆民生社会事业展板 刘奕菲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们在克拉玛依博物馆的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文字中,深切感受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边疆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中的深刻体现。从石油工业的起步到城市的繁荣,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到文化的融合,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印记。未来,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深入研究边疆文化,挖掘更多“两个结合”在边疆地区的实践案例,让青春在践行“两个结合”、助力边疆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光彩,为边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