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蒸糕技艺流程,进一步探索当代传承路径,8月18日至8月19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衿承遗”团队前往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开展暑期调研,深入了解蒸糕的制作技艺,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探索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
射阳蒸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射阳蒸糕是江苏省射阳县的一项传统美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当地移民时期。在过去,射阳地处沿海,居民多为各地迁来的移民。为了适应沿海生活、满足出行劳作时便于携带食物以及随时充饥的需求,当地居民充分发挥智慧,逐渐创制出这种可以长时间保存的蒸糕。因此,射阳蒸糕不仅是一道食物,更是射阳人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的见证。据射阳县临海镇八大家老街的老艺人程广银介绍,这种大蒸糕是当地原创的特色小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成为几代临海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回忆。

图为蒸糕 周于昕 供图
蒸糕制作技艺的展示与体验
8月上旬,团队来到射阳县老街,探访射阳蒸糕的制作技艺。还未走近作坊,一股浓郁的米香已扑鼻而来,竹筛上整齐摆放着刚出炉的蒸糕,每块都写有喜庆的红字,令人垂涎欲滴。

图为制作蒸糕 周于昕 供图
团队首先参观的周先生的蒸糕作坊,在周先生的示范下,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射阳蒸糕的传统制作流程。射阳蒸糕的主要原料是优质大米。传统做法是先将大米用清水浸泡数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再用石磨或粉碎机磨成细腻的米粉。磨好的米粉需经过细筛筛选,以确保质地均匀无杂质。随后,将米粉加入适量清水调制成稀稠适中的米浆备用。周先生将准备好的米浆舀入小蒸笼中,约七八分满,然后小心地将蒸笼一层层叠放到蒸锅上。在等待的过程中,团队注意到蒸笼之间会垫上干净的纱布或粽叶,以防止粘连并增添清香。大约蒸制30分钟后,随着锅盖打开,一团团雪白松软的米糕便新鲜出炉了。刚出笼的蒸糕散发着浓郁的米香,表面光滑油亮,用筷子轻戳能看到弹性十足的质地。周先生告诉团队,蒸制时间和火候至关重要:时间太短米糕不熟且不易成型,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水分流失、口感干硬。因此经验丰富的师傅会根据米浆的浓稠和蒸笼的大小灵活调整蒸制时间。在周先生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也纷纷尝试亲手制作蒸糕。从磨粉、调浆到入笼、上蒸,每一步成员们都亲自动手体验。尽管初次操作略显笨拙,但在周先生的鼓励下,大家成功蒸出了几笼属于自己的射阳蒸糕。捧着热气腾腾的劳动成果,大家无不感到自豪,也更深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不易。

图为团队成员学做蒸糕 王梦洁 供图
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展望
非遗技艺要想长远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对射阳蒸糕未来的传承与创新方向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思考。射阳蒸糕可以在口味、包装和营销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传承的关键还在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与。射阳县已经开展了非遗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非遗文化以更加亲近、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了解并亲近非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非遗文化,制作射阳蒸糕制作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年轻网民关注。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学习并传播非遗,传统技艺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坚强后盾。未来,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在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传统技艺生产的艺人或企业更多支持,帮助传承人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非遗传承,形成政府、传承人、企业、社区、学校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射阳蒸糕作为射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系到一项传统技艺的延续,更关系到一方乡土文化的薪火相传。此次射阳之行让团队成员们更加坚信: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大家期待射阳蒸糕这一非遗瑰宝能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也希望更多的传统技艺能够像射阳蒸糕一样,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携手同行,守护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让非遗之花永远绚丽绽放!正如周先生所说,“射阳大蒸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我们射阳人的文化记忆。”作为射阳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通讯员 王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