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团队深入调研徐州博物馆

发布者:王肖雅 [发表时间]:2025-08-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切实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8月17日至8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实践团队奔赴徐州博物馆,以“触摸楚汉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研学、志愿讲解、互动传播等多元形式,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挖掘楚汉文化内涵,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踏入历史长卷,初遇楚汉风华

盛夏时节,彭城徐州草木葱茏,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在此交融。8月17日清晨,实践团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踏入徐州博物馆。馆内“古彭千秋”“大汉气象”“天工汉玉”等核心展区构成的科学展陈体系,为成员们勾勒出清晰的楚汉文化脉络。团队首先聚焦展厅布局与展陈逻辑,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再到两汉时期的王侯墓葬文物,逐一梳理、深入剖析,全方位展现了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历史沿革。


图为徐州汉兵马俑 侯文萱 供图

此外,团队还深入探索“天工汉玉”展区,近距离观察金缕玉衣、玉璧、玉圭等珍贵文物。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成员们了解到徐州出土的汉玉以“质地温润、工艺精湛”闻名,其中一件西汉早期的龙形玉佩,采用透雕技法雕琢,龙身缠绕、线条流畅,展现了汉代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队员们认真整理讲解要点、拍摄影像素材,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深入挖掘楚汉文化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力科技赋能,重识文物新貌

在深入研学文物实物的基础上,实践团队体验了徐州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项目,切身感受科技为历史文化传播注入的崭新活力。团队首先参与了“3D文物数字展厅”互动项目,通过高清三维扫描技术还原的汉兵马俑、龙形玉佩等文物模型,成员们可以在电子屏幕上360度旋转观察文物细节——从陶俑铠甲的鳞片纹路到玉佩镂空处的打磨痕迹,甚至能放大查看实物展览中难以触及的细微特征。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3d文物 李怡暄 供图

团队还留意到,博物馆通过数字导览系统实现了“文物故事可视化”——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观看动画短片解读汉玉制作工艺、兵马俑军阵布局等专业知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工艺原理通过生动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数字化实践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不仅是文物展示的辅助工具,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传播活力。

化身文化使者,传递楚汉魅力

次日,实践团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在徐州博物馆“古彭千秋”展区开启志愿讲解服务。为确保讲解专业准确,队员们提前结合博物馆提供的文献资料与自身查阅的历史典籍,梳理出“徐州建城史”“楚汉相争与徐州的关联”“汉代徐州的社会经济”等核心讲解模块,并反复模拟演练,打磨语言。

图为团队成员为游客讲解部分文物 李怡暄 供图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银缕玉衣’,是东汉时期的王侯,它的规格稍低,但玉片的打磨精度同样令人惊叹,这反映了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与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团队成员李同学面对驻足的游客,从容展开讲解,还不时结合《汉书》中的记载,补充玉衣的历史背景。遇到游客提问“汉代徐州为何能出土如此多的王侯级文物”,队员们则结合徐州作为“西汉楚国都城”的历史地位,耐心解答,让游客在文物观赏中读懂徐州的历史分量。此次志愿讲解不仅让游客收获了更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楚汉文化的理解。

青春续航,让文化传承不止步

此次徐州博物馆实践之行,对“楚汉风华”实践团队而言,是一次从“触摸历史”到“传播文明”的完整成长之旅。成员们不仅在文物研学中读懂了楚汉文化的厚重底蕴,在3D建模、VR考古等数字化体验中感受了科技赋能文化的无限可能,更在志愿讲解的互动中体会到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价值。“当游客为汉玉工艺惊叹、为历史故事驻足时,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明白了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的意义。”团队成员李同学的感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文化传承的脚步永不停止。未来,团队成员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整理实践中积累的文物资料与数字化素材,通过校园宣讲、短视频创作、线上文化专栏等多元形式,让楚汉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更多青年心中。未来,团队还计划联合徐州本地文化机构,探索“非遗技艺+数字传播”的创新路径,用青春智慧激活历史资源,让千年楚汉风华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讯员 王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