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稻梦链万家”实践队走进天津市津南区会馆村,围绕小站稻产业融合发展展开深度调研。在同当地种植户交流了小站稻种植、销售及政策支持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清晰描绘出小站稻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前行图景,团队成员针对稻田画农旅融合项目开展实地调研。

田间访谈:村中农户的“稻”路心声
田埂上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实践队员们在会馆村稻田边与农户交流时了解到,当地小站稻种植既承载着农户对丰收的期盼,也面临着成本高企、机械化不足等现实挑战。据农户李大爷介绍,其家庭种植的小站稻面积达13亩,主要品种为“金稻939”和“金稻919”,前者品质高、市场价格好,后者出米率高、产量稳定。不过,丰收的期盼背后,种植成本的压力同样明显。每亩地的土地流转费,加上种子、肥料、农药和机械化收割等费用,总投入规模较大。另外,机械化水平不足是当地散户普遍面临的难题。大型农业机械化设备价格高昂,虽然有着政府提供的农机补贴,但是散户依旧难以独立承担设备支出。目前,农户以多户合作的方式勉强实现机械化种植与收割,但效率仍落后于规模化种植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与田边农户交流访谈。高灼言 供图
在村内小站稻仓储室,农户们反映的销售端困境同样突出。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小站稻品牌价值显著,超市中精品小站稻售价可达8元/斤。然而,普通散户因无法独自承受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所需的高额检测费及繁琐流程,所以很难分享到品牌带来的红利,收入仍以辛苦劳作所得为主。针对散户无法充分利用“小站稻”品牌优势的问题,政府鼓励散户加入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探索产业化路径,为小站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在与田间农户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政策支持、品牌赋能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小站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未来,如何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让农户真正享受到品牌红利这一命题,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去思考、努力去解决。

图为实践队员与仓储室内农户交流访谈。朱文欣 供图
稻田作画: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绿油油的稻田铺展成画,金灿灿的麦穗随风摇曳。荷塘里莲叶田田,粉荷点缀,玻璃栈道映着绿意生机,观景台上田园胜景尽收眼底。据农户赵大爷介绍,会馆村村民每年都会在5月中旬按照设计图的卫星定位,用不同颜色的秧苗进行插秧。8-10月是稻田画的最佳观赏期,届时将有大批游客来打卡留念,与会馆村村民一同享受丰收的喜悦。会馆村创造性地将艺术与农业完美结合,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稻田为纸,彩稻为墨”,会馆村用观光农业撬动农旅融合的路径日渐清晰。为破解农户“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助推乡村振兴,该村通过盘活提升现有资源、完善参观配套设备、整合“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打造小站稻种植核心区——修建栈道、观景台、音乐喷泉,布置夜景灯光,推出稻田蟹垂钓、观光小火车、稻耕研学等项目,以此打开农旅融合的发展空间,并将其作为纵向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随着核心区小站稻振兴与乡村旅游升温,稻蟹混养面积逐步扩大,传统农业“和谐共生” 的智慧在立体混养、混种中得以发扬。这种模式利用水稻与蟹的良性生态关系,相比普通稻田回报更高、利润更可观,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效果,既显著增加村民收入,也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
未来,会馆村将聚焦产业振兴,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扩大小站稻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谱写兵米文化的新篇章,在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图为会馆村“稻田画”的风景概貌。高灼言 供图
实践观察:乡村振兴的“稻”路启示
漫步栈道,实践队员们近距离地观察到了“金稻939”稻谷的生长现状。队员们纷纷俯身靠近田垄,叶片宽厚程度、分蘖疏密分布、根系扎根深度,都成为他们记录的细节。“金稻939”作为当地农旅融合的核心作物之一,其生长态势不仅关系到稻田画的景观呈现,更与产业链延伸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金稻 939” 从单纯的农作物转变为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销售的核心载体,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再到“体验”的全产业链延伸,既提升了经济效益,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农旅融合的协同发展。

会馆村的稻田画,远不止是一幅可供观赏的大地艺术,其背后藏着农业文明与现代创意碰撞的深层密码,使“种庄稼”与“种风景”在共生中滋养出更绵长的生命力,水稻深加工产品、文创周边等延伸产品让生态资源焕发经济生机。如今,稻田画已成为小站文化旅游不可错过的风景,“春看插秧、夏赏画、秋品稻香”的全季旅游模式,让“输血”变“造血”,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单一种植到“农业+艺术+旅游”的跨界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村民的致富“稻”路越走越宽。(通讯员 朱文欣 高灼言)

图为实践队员在稻田中的合影。高灼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