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探寻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8月初,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薪火”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探访“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及合肥园博园,在文物与园林、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触摸文明根脉,感悟红色精神,体察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时代实践。
蜀山馆特展:海外回流文物中的文明印记
团队聚焦安徽博物院蜀山馆的“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该展由安徽博物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期为2025年5月28日至8月31日,是安徽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外回流文物展览,集中呈现了圆明园兽首、商周青铜器、北朝石刻佛像等珍贵遗产。
团队首先关注展厅中央的7件圆明园兽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为原件,属国家一级文物),它们曾是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的核心构件。红铜材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失蜡法铸造的细节令人惊叹:牛首眉骨弧度自然,虎首獠牙尖锐如真,猴首毛发根根分明,中西文化在此交融——东方生肖意象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的结合,尽显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
讲解员介绍,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兽首流散海外百余年。2000年起,通过拍卖、捐献等方式陆续回归:保利集团竞拍回牛首、猴首、虎首,何鸿燊先生2003年捐赠猪首,马首2019年回归圆明园。展柜下方“回归年份”的标注,让团队成员驻足良久。“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国宝回家不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民族尊严的重塑。”钱子青在笔记中写道。

图为团队成员王思甜参观圆明园兽首中牛首 钱子青 供图
在商周青铜器展区的67件文物中,西周遂公盨与神面卣尤为夺目。遂公盨内壁98字铭文记载大禹治水与划分九州事迹,是目前最早提及大禹的实物证据,印证了《尚书》中的历史传说。团队成员观察到,器身凤鸟纹与瓦楞纹布局对称,既显礼制庄重,又含审美巧思。
北朝石刻佛像展区的10尊造像,展现了北魏至北齐的风格演变:北魏佛像“秀骨清像”,衣纹如流水;北齐造像线条圆润,神态祥和,体现青州地区佛教艺术的独特融合。“从冷峻到亲和,造像表情的变化藏着时代的密码。”讲解员的话让成员们若有所思。一尊北齐佛像背光处的残金,虽已褪色,仍可想见当年“金彩辉映”的庄严。
合肥园博园:生态与文化的当代对话
团队走进合肥园博园。这座占地323公顷的园区以“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为理念,汇聚各地园林精华,展现传统造园技艺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
在“江南园”,白墙黛瓦映着曲水回廊,团队成员对比北朝佛像的线条,发现园林建筑的飞檐弧度与佛像衣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美学藏在细节里,从石刻到园林,一脉相承。”孙振宇说。
“徽派园”的马头墙、砖雕门楼上,“福”字纹样与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讲解员介绍:“这些图案既是装饰,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团队用相机记录下砖雕的缠枝纹,与之前拍摄的青铜器纹饰做对比,直观感受传统纹样的延续。

图为团队成员孙振宇参观园博园 董小雅 供图
园区的“生态修复区”曾是工业遗址,如今草木葱茏。工作人员展示的修复方案中,保留了旧厂房的钢结构,与新植的乔木形成“新旧共生”景观。“就像兽首回归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重生。”成员们联想到文物保护的理念,深有感触。
在“非遗工坊”,手工艺人现场演示传统榫卯技艺,不用一钉一胶便能拼接梁柱。团队成员尝试组装简易模型,体会到与失蜡法相似的“天人合一”造物观。“传统技艺不只是手艺,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渡江战役纪念馆:烽火中的精神丰碑
团队成员前往合肥滨湖新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这座占地22万平方米的建筑形如两艘49°倾斜的战舰(寓意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与99米高的五角星胜利塔、总前委群雕共同构成革命史诗的立体叙事。
入口处的群雕栩栩如生:刘伯承、陈毅等五位领导人或握地图沉思,或举望远镜远眺,重现指挥若定的场景。胜利塔以“八一”军徽为顶,象征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百万雄师过大江》基本陈列按战役进程展开,1000多件文物诉说着烽火岁月。一张1949年的渡江船工光荣证边缘磨损,区干部的签名墨迹犹存。“当时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送解放军渡江,有的牺牲时怀里还揣着这张证。”工作人员的讲述让团队成员沉默良久。
半景画馆通过声光电还原战斗场景:江面炮火闪烁,冲锋号声震耳;4D影院中,座椅震动与水雾特效让人仿佛置身战船。“这不是特效,是真实的历史。”王思甜看完影片后感慨。
展厅尽头的英烈墙镌刻着3000多位烈士姓名,最小的仅16岁。“昨天看兽首,感受到的是近代屈辱;今天见英烈,体会的是抗争力量。”团队负责人董小雅的话引发共鸣。成员们在留言本上写下:“我们要接过守护历史的接力棒。”
实践总结: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共鸣
成员们在此次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从兽首的工艺传承到渡江战役的精神延续,再到园博园的生态实践,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守护中创新。“以前觉得文物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现在明白它们活在园林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娜感叹道。
从海外回流的文物到烽火中的丰碑,再到园林里的传承,“薪火”团队的实践行程,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立体探索。这些载体共同诉说:文化传承不是静态的守护,而是动态的对话。青年一代唯有读懂历史、融入当下,才能让文明根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通讯员 许娜)

图为“薪火”实践团队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前五位领导人雕像前合影 董小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