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8月20日,为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产业振兴的路径,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小组“洛邑乡村振兴团”,前往当地鸦岭红薯基地、樊店红薯基地,聚焦洛邑乡野农产品产业,通过实地走访、发放线上问卷等形式,开展了乡村振兴类三下乡调研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调研背景与准备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伊川县围绕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大力发展红薯产业。鸦岭镇作为核心种植区,红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鸦岭镇已打造出2个千亩硒薯示范方以及 30余个百亩示范方,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获”的模式推进红薯的生态、绿色、有机生产。这里的红薯不仅口感软糯香甜,还富含硒元素,具有较高的
营养价值。这次本团队就以鸦岭——岭上硒薯之乡作为本次活动的调查对象,实地探查硒薯的发展情况 。

图为鸦岭硒薯种植基地 赵昊芊 供图
问卷数据呈现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众对鸦岭硒薯的认识程度,团队制作了问卷调查,并收到大约50份问卷反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大众对岭上硒薯的认识很浅,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认知仅仅停留在听说过名字这一层面,只有13%的人是因为品牌知名度才去购买洛邑乡野农产品。并且,在关于洛邑乡野农产品产业发展目前最需要提升的方面的问题中,大众选择“品牌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的有80%。这就让团队发现了一个问题,岭上硒薯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
实地调研见闻
进入硒薯种植基地,团队了解到很多情况,岭上硒薯的种植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政府在鸦岭硒薯产业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关键作用。政府负责协调联系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种苗农资、农机服务等各类要素保障。鸦岭镇政府抢抓土地富硒的机遇,把红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市红薯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财政投入专项科技经费300万元,建立洛阳薯乡薯业科创园,培育脱毒红薯苗,建设智能储藏窖、现代化育苗棚等基础设施。同时,政府还负责协调联系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种苗农资、农机服务等各类要素保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合作社在鸦岭硒薯产业中发挥着组织和服务的作用。村集体合作社具体负责统一进行土地流转。鸦岭镇先后培育了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规范化种植的快速铺开。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农资等服务,统一组织销售,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谈判能力。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
企业在鸦岭硒薯产业中起到了带动和引领的作用。龙头企业如洛阳岭上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通过承包土地发展红薯产业,同时与12个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起,这些举措为农户提供全时段技术支持,另外还打通了电商销售渠道,采取精准投放的方式,将“岭上硒薯”销往全国各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农民是鸦岭硒薯产业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在合作社或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入,通过种植红薯获得销售收入。目前,鸦岭镇累计发展脱毒红薯2.5万亩,带动2万余名群众参与,亩均增收约5000元,年创产值超2亿元。农民通过参与硒薯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图为农民在观察硒薯生长情况 赵昊芊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硒薯 宋函芮 供图
建议与展望
在未来,团队希望鸦岭可以深化与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扩大脱毒红薯种苗推广面积,探索“物联网+智慧农业”模式,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降低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保障硒薯品质稳定。依托富硒食品产业园,延伸加工链,推进冰烤薯、红薯预制菜等现有生产线的产能提升与工艺优化;同时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如硒薯膳食纤维、红薯淀粉衍生品、硒薯保健食品等,打破“初级加工依赖”,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借力直播电商、社区团购、农产品电商平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岭上硒薯”专属线上IP,结合“产地直发”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覆盖全国消费市场;探索“电商+文旅”融合,通过短视频展示硒薯种植、采摘场景,吸引消费者下单。并且,在一二线城市建立“岭上硒薯”品牌体验店或专柜,与商超、餐饮企业达成长期供货合作;依托当地文旅资源,开发“硒薯采摘游”“薯乡休闲游”路线,推动“产品销售”与“体验消费”双向增收。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团队对鸦岭硒薯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也发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各地政府要加大对乡村特色农产品的关注,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种植、更加有效地宣传,这样才会让农产品更好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宋函芮 摆蕊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