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法学院:“苏韵华章”团队穿越千年时空,叩响历史门扉

发布者:唐果 [发表时间]:2025-08-26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深化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人文素养与美学感知能力,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苏韵华章”团队于8月15日至20日组织开展了以“苏韵华章:走进中华文化宝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支由3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奔赴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将苏州博物馆作为核心课堂,进行了一场深度浸润式的文化探索与学习之旅。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走出书本,近距离触碰历史脉搏,感悟吴地文化的深邃魅力与匠心精神。

本次实践绝非走马观花式的简单参观,而是精心设计的系列研习。行前,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案头准备,查阅了大量关于苏州历史、园林艺术、吴门画派及馆藏重点文物的资料,带着问题与思考步入这座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执笔设计的文化殿堂。

8月15日,实践活动在苏博标志性的江南水墨意境中拉开序幕。甫一抵达,其“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便深深吸引了每一位成员。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与现代几何线条、玻璃钢铁的完美融合,使得博物馆本身就成为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团队成员们首先从建筑学角度切入,细致观察光影如何通过屋顶的金属百叶窗洒入室内,水体如何与建筑体块交相辉映,思考贝聿铭先生如何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如借景、框景、漏景)巧妙运用于现代空间序列之中。大家认识到,苏博不仅是文物的容器,其本身就是苏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标本,一堂无声却震撼的“开篇导论”。

随后的几天,实践团队以分组形式,依据前期选题,对馆内常设展厅——“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重点研习。

图为苏州博物馆展品 王少言 供图

在“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真珠舍利宝幢前,同学们久久驻足。团队成员不仅惊叹于其无与伦比的工艺之美,更在导师的指导和自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宗教含义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时期苏州地区极高的工艺水平和繁荣的经济文化。有同学感慨:“玻璃展柜隔绝了触摸,却让心灵得以更专注地贴近那个时代的极致匠心与精神信仰。”

书画展厅则成了同学们感悟江南文人风骨的课堂。细细品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画派大家的真迹,其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透露出淡泊、隐逸、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与哲学思考。团队成员尝试临摹片段,虽笔法稚嫩,却在笔墨提按间体会着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心境。

实践期间,同学们还积极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多项社教活动,如非遗技艺体验、专题讲座等。在模拟考古、缂丝体验或苏扇绘制工作坊中,亲手实践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可知可感。此外,团队还特别关注了苏博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AR互动装置、数字化展陈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观展体验、扩大文化传播力,并就“智慧博物馆”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小组讨论,撰写了观察报告。

图为苏州博物馆展品 王少言 供图

20日的总结座谈会上,队员们踊跃分享一周来的收获与思考。大家普遍认为,此次苏博之行,是一次从视觉到心灵的全方位洗礼。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获取,更触发了一系列深层思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守护城市的文脉记忆?古典美学如何与现代生活对话并焕发新生?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队员在实践报告中写道:“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时间的化石,是文明的坐标。在苏博,我们读到的是一部立体的、生动的、可触可感的江南文明史。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成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诠释者,更要成为其创造性转化的推动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此次暑期苏州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它有效地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将历史知识与文化感悟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究历史、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照片和笔记上的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认同与时代使命。(通讯员 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