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寻脉乡土:民俗博物馆探源与乡村文化传习行动”实践团队(以下简称“民俗文化”团队)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为期一天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甘熙宅第历史故事、非遗传承保护及传统民俗,通过实地探访、影像记录等方式,深入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践行中华文化传承使命。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以甘熙宅第为依托,设有“金陵名宅书礼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金陵瑰宝世续繁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和“金陵繁会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三大核心展区,是展示南京民俗文化与非遗技艺的重要公共文化阵地。
活动当天,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走进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中,“九十九间半”的独特格局、精雕细琢的木雕门窗,无不诉说着金陵望族的家风传承。“看到宅第中保留的科举试卷、家族家训,仿佛能触摸到古人‘耕读传家’的生活气息。”团队队长顾思彤在参观时不时驻足记录,“这些实物比书本更鲜活,让我们对‘书礼传家’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场景。”
图为甘熙宅第中书房陈列 朱子悦 供图
在非遗展区,云锦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南京剪纸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实物与传承人工作场景复原,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传承人用一把小剪刀,几分钟就能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金陵辟邪,太神奇了!”负责摄影的朱子悦不停按下快门,镜头里既有非遗展品的细节特写,也有队员们与传承人交流的专注神情。她表示,要用镜头留住这些“指尖上的传承”,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图为非遗项目南京剪纸介绍 顾思彤 供图
图为非遗项目云锦织造技艺的实景展示 朱子悦 供图
老南京民俗展区则还原了清末民初的城南市井生活:扎着羊角辫的孩童在“糖画摊”前驻足,身着长衫的先生走进“茶馆”品茗,墙上挂着的“金陵四十八景”画作再现了古都风貌。“这和奶奶讲的老南京故事一模一样!”团队队员王楠一边记录,一边感慨,“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年味’‘节俗’,都藏着这么多历史渊源。”
实践过程中,团队分工明确:通讯员王晓冉负责记录讲解要点与队员感悟,王楠梳理素材形成文字笔记,朱子悦统筹影像拍摄,顾思彤协调整体行程。大家不仅专注于展区内容的学习,更注重挖掘文化背后的传承故事,为后续的宣传推广积累了丰富素材。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民俗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活态传承。“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不仅是记住过去,更是为当下的文化自信筑基。”顾思彤在总结时说。
接下来,团队将整理此次实践的影像资料与文字记录,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图文报道、vlog及民俗科普内容,发起“民俗寻根之旅”话题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南京民俗文化的魅力。未来,团队将呼吁青年学子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共同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通讯员 王晓冉)
图为小组成员结束合影 顾思彤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