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为深入挖掘南通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爱国企业家精神,推动爱国教育发展,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濠水扬帆”团队走进南通市啬园,探寻张謇先生“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汲取精神力量。
溯源:在青砖黛瓦间追寻先贤足迹
团队从啬园北门“景贤门”步入园区,门额上“追远”和“薪传”四字瞬间将众人引入庄重的历史语境。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沿中轴线行至张謇墓园。墓前铜像巍然矗立,目光坚毅,尽显张謇“赤手擎天”的实业家本色。在铜像前,全体人员列队致敬,重温其“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的人生箴言。随后,团队参观张謇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系统了解张謇从晚清状元到实业家、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图为啬园内张謇铜像 宋静怡 供图
感悟:从“謇言謇行”中汲取精神力量
大生纱厂是张謇“实业救国”实践的核心载体,其爱国文化内涵丰富。民族自强上,1895年在列强资本冲击下创办纱厂,突破阻力生产国产棉布,减少洋布依赖,捍卫民族经济主权;经济自主方面,以纱厂为核心构建“棉铁主义”体系,创办垦牧公司保障原料供应,配套建设多类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区域工商业发展;教育兴国维度,用纱厂利润创办师范、纺织等学校,培养本土专业人才,为中国工业发展输送力量;社会担当层面,将利润投入公益,建设医院、养老院等设施,推动地方自治,抗战时坚持生产支援前线。大生纱厂展现“产业报国”初心与担当,其爱国精神至今激励后人。
图为啬园内大生纱厂图 宋静怡 供图
在啬园文化长廊,团队通过VR技术“穿越”至19世纪末的南通,虚拟体验大生纱厂车间劳作、垦牧公司开荒种棉的场景。“站在‘虚拟纱厂’里,听到机器轰鸣声,仿佛能感受到张謇先生面对列强倾销时的决心。”团队成员感慨道。现场还设置了“实业救国知识竞答”“家书诵读”等互动环节,成员们通过诵读张謇家书、分享感悟,深刻体悟其“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宁为事业生,不为富贵死”的担当精神。
践行: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脉动
在崇门追远广场,啬园讲解员结合张謇事迹开展微党课,剖析“实业救国”与当代“科技自强”的精神共鸣。团队仿效啬园经典活动,在“南湖红船梦启航”“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前拍摄创意合影,以影像致敬历史。
“张謇先生证明,爱国不是口号,是办一所学校、建一座工厂、护一方水土。”活动领队在总结中如是说。离园时,夕阳为啬园镀上金辉,团队成员手持研学手册在景贤门前合影。手册扉页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这既是对历史的定调,亦是对未来的召唤。
图为中国梦主题合影 宋静怡 供图
以啬园为窗,窥见百年红色基因;以调研为桥,连接历史与未来。此次实践,不仅是对张謇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青年担当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为南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贡献青春智慧。(通讯员 宋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