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古韵复生”团队深入调研南京非遗类博物馆

发布者:倪朱俪 黄祺乐 [发表时间]:2025-08-25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日至2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古韵复生”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启“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深入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观摩、技艺体验、访谈匠人等形式,深度挖掘绒花、云锦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与工艺精髓,探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化路径,解码文化基因,助力传承创新。

对话千年技艺:非遗馆里触摸文化脉搏

踏入南京非遗体验馆,团队成员瞬间被“活态”展示的非遗长廊震撼。秦淮灯彩、金陵刻经、南京剪纸等百余项非遗项目以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等形式铺陈开来。“看这组‘金箔锻造’微缩模型,需经过十二道工序、数万次捶打才能成就‘薄如蝉翼’的奇迹!”讲解员指着一片0.1微米厚的金箔介绍道。在绒花展区,清代宫廷风格的“福寿三多”绒花簪引起队员的惊叹:“蚕丝竟能呈现出如此立体的花瓣纹理,配色也充满东方美学韵味!”

图为队员参观金陵木刻展品 沈心怡 供图

云锦探秘:从蚕丝到华服的奇幻之旅

云锦博物馆内,团队沿着“丝路之源”“天工织造”“当代焕新”三大展区系统学习南京云锦1600年发展史。当见到镇馆之宝——仿制明代万历皇帝龙袍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时,队员驻足良久:“孔雀羽线在光线下会呈现‘转色’效果,这种‘逐花异色’的工艺简直是古代‘黑科技’!”

大花楼木织机织造演示的转角处,南京云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织金妆花马面裙正立于展柜内,穿插盘绕的金线在暖色调灯光的衬托下熠熠生辉,静候来访者的叩问。博物馆云锦技艺,与当下时兴国风服饰结合,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欣赏。

匠心解码:从“观摩者”到“体验者”的蜕变

在非遗体验馆专项房间内,国家级绒花传承人老师为团队演示了“勾条”“打尖”“传花”等核心工序。蚕丝熟绒在镊子间翻飞,几分钟便化作一枚小巧的梅花。“力道要柔中带刚,否则绒条会散开。”队员在尝试制作时屡屡失败,最终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完成第一片花瓣。“指尖的灼热感使人体会到匠人对材料的极致掌控,这是流水线生产永远无法替代的温度。”

在云锦制作工坊,团队有幸观摩了真实的大花楼木织机,目睹了完整的云锦制作流程。这台织机需要拽花工和织手两人配合操作。“每天只能织造5-6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的说法。”织造师傅的解说使团队成员深有体悟:“一根金线要经过七个工序才能上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从“挑花结本”的纹样设计,到“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每个环节都令队员们大开眼界。

图为队员观摩云锦实机制作过程 倪朱俪 供图

最让团队震撼的是妆花技艺的现场演示。织工们同时操作五种颜色的彩绒,通过“过管”技法实现纹样的自由换色。一根孔雀羽线,在阳光下会呈现蓝绿渐变的效果。团队成员凑近观察后感叹:“这种自然材料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完美诠释。”

青春回响:00后的非遗传承宣言

“00后对非遗的刻板印象被彻底刷新了。”总结会上,队长展示团队拍摄的照片。镜头里,绒花与现代汉服的跨界设计、云锦纹样在手机壳上的创意应用引发年轻游客围观。有队员发现,云锦的“四合云”纹样与某些游戏皮肤类似,这恰恰说明非遗需要找到与当代审美的连接点。


 图为实践团队在云锦博物馆合影 苏顾岑 供图

 在云锦博物馆文创展区,云锦纹样被应用在笔记本、丝巾甚至电子产品外壳上。有队员提出,可以开发云锦纹样数字素材库,允许设计师自由调用这些传统元素。团队指导老师冯玲老师点评时强调:“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像云锦的‘活态保护’那样,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织’出新图景。”

从绒花的丝线光影到云锦的寸锦寸金,“古韵复生”团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青春视角解码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与哲学智慧。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新时代青年正以创新思维重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民族自信的源头活水。(通讯员 倪朱俪 黄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