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小龙虾”团队深入调研南京博物院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者:李紫函 [发表时间]:2025-08-25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月11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小龙虾”社会实践团前往南京博物院,以“传统文化资源的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观察、与馆内工作人员交流、收集游客反馈等方式,探究博物馆在文旅产业中的功能定位与创新模式,为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动能提供实践参考。

 

解码博物馆的“流量密码”

上午10时,“小龙虾”团队成员在南京博物院北门集合,手持自制的调研问卷和观察记录表开始了实践。不同于普通游客的参观路线,团队首先聚焦于博物馆的展区规划与游客动线设计。在历史馆“六朝风采”展区,展区入口处设置了互动投影装置,游客可通过手势操作“拆解”一件青瓷莲花尊的纹饰构成,装置旁的参观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区域。


 图为小组成员在博物馆门前集合 孙祺晟 供图

 “现在的博物馆早已不是‘高冷’的文物存放地,而是需要通过体验设计吸引游客深度参与。”南京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主任刘芳表示,近年来馆内持续优化展陈方式,仅2023年就更新了6处互动体验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2.5小时延长至3.8小时。她指着一组唐代乐舞俑展柜说:“我们在展柜旁设置了AR体验设备,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虚拟的乐舞表演,这种形式让文物‘活’了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博非遗馆参观 孙祺晟 供图

  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体验项目的需求存在差异。队员记录到:“青少年更倾向于数字互动项目,而中老年游客则对专家讲解、手工体验等活动更感兴趣。”他在采访一位带孙辈参观的游客王女士时,对方提到:“博物馆的活字印刷体验区很受欢迎,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单纯看展品印象深刻。”

从馆内展览到周边联动:拓展文旅融合边界

午后,“小龙虾”团队将调研重点转向博物馆与周边文旅资源的联动情况。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长江路文化街区,与总统府、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景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集群。团队在街区走访时发现,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文化护照”很有特色——游客在博物院盖章后,可凭护照在周边景点享受门票优惠,还能兑换特色文创产品。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文旅融合需要‘抱团发展’。”南京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工作人员李响向团队介绍,南京博物院作为街区核心景点,近年来牵头制定了《长江路文化街区联动发展方案》,通过统一宣传、共享客源、联合开发产品等方式,提升了整个街区的吸引力。李响举例说:“我们联合周边的老字号餐饮推出了‘文物主题套餐’,比如以‘竹林七贤’为灵感设计的菜品,既传播了文化,又带动了消费。”

团队成员在分析相关数据时发现,这种联动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长江路文化街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3%,其中因南京博物院延伸至周边景点的游客占比达41%。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让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同时队员注意到,部分联动项目存在同质化问题,比如周边多家店铺都在销售相似的文创产品,缺乏差异化竞争。

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转化: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傍晚时分,团队与南京博物院文创部负责人周敏进行了座谈,重点探讨了博物馆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周敏介绍,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创产品开发中注重“实用性+文化性”的结合,推出的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但我们也面临挑战,比如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大多来自馆藏文物,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文化本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图为小组成员在南博学习文物视频资料 孙祺晟 供图

 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建议。学生孙祺晟认为:“可以建立文创产品研发数据库,分析不同文化元素的市场接受度,同时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引入年轻设计师的创意,让产品更符合现代审美。”此次实践活动在傍晚4时落下帷幕。团队指导老师冯玲在总结时表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发展。通过这次调研,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小龙虾”实践团队长李紫函表示,团队将整理调研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文旅融合的核心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青年学子,实践团队成员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通讯员 李紫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