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调研广东三水粮食博物馆

发布者:张生海 [发表时间]:2025-08-2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推动粮食安全科普与行业调研深度融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广东分队于8月10日走进广东三水粮食博物馆开展以“粮食文化传承与科普认知”为主题的参观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旨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和实地体验,增强公众粮食安全意识,推动科学储粮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三水粮食博物馆是广东省唯一以粮食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前身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国营三水县白坭粮食加工厂。经过多年保护性改造和功能升级,博物馆以三层现代展馆的形式开放,既保留了部分旧厂建筑的历史风貌,也融入了现代展示理念。馆内设有八大主题展区,包括“红色粮食安全”“粮食政策演变”“粮食科普教育”“粮食储备记忆”等,全面呈现了华南地区稻作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现代储粮技术的进步成果。

当天上午,团队成员自主进入展馆参观。入口处的主题墙上用白色字体书写“粮食安全”,彰显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地位。该区域以“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主题,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集中等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展板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要点,包括“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并配以相关政策背景和实施成效的简要说明。该部分展览提供了粮食安全战略顶层设计的政策依据,也为本次调研奠定了方向性指导。


图为团队成员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 李嘉仪 供图

在“粮食政策演变”展区,展板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管理政策的调整过程,包括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确立,以及近年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展区配有大量政策文件复印件、统计图表以及相关实物,例如不同年代的粮票样本、粮食购销凭证等,直观反映了政策变化对粮食流通与供应的影响。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认真阅读展览内容,深入了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


图为新中国粮食政策的实物展示 李嘉仪 供图

“粮食储备记忆”展区重点展示储粮技术的历史演进及现代创新。展品涵盖土窖、砖木结构仓房模型及现代钢结构仓库,反映储粮设施的升级。陶制储粮罐等传统防潮防虫器具也在陈列中。多媒体互动设备介绍现代智慧粮仓的运行原理,包括自动温控、气调储粮及智能通风技术,展示科技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调研过程中,团队向参观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储粮害虫防治方法、绿色储粮技术认知及粮食安全关注度。受访者覆盖不同年龄层。大部分受访者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但对具体储粮技术的了解程度不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通过参观博物馆加深了对粮食储备与保护环节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对参观者进行问卷调查 李嘉仪 供图

三水粮食博物馆通过丰富展品和现代展示手段,为公众提供了系统了解粮食生产、储备及政策演变的平台,是粮食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不仅帮助成员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华南稻作文化的历史脉络,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智慧储粮技术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位成员感慨:“文化和科技在这里交织,让我们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仓库里的技术问题,更是历史传承与社会认知的共同课题。”

未来,“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将继续在全国多省份的粮食安全教育基地、粮库和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形成系统化的行业认知,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科普内容,以此增强公众粮食安全意识。(通讯员 张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