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公共管理学院:“探寻羊城红色记忆”团队深入调研羊城红色革命历史

发布者:唐梦菊 [发表时间]:2025-08-2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月12日至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探寻羊城红色记忆”党史学习教育团走进广州,开启一段红色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以“探寻羊城红色印记,共筑新时代爱国梦”为主题,通过走访广州起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共三大会址等革命遗址,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精神密码,引导青年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广州起义纪念馆:观展溯史,追寻热血丰碑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广州起义纪念馆,这座由原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改建的场馆,处处浸润着革命的热血气息。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革命先驱挺身而出,毅然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枪,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尽管起义最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展板 蒋幽兰 供图

馆内“广州起义”主题展览分为“起义前夜”“广州起义”“苏维埃政权”“历史回响”四个篇章,通过500余件文物、300多幅历史照片以及动态场景复原,全景式展现了起义从筹备到爆发、从激战到撤退的全过程。成员们在一面布满弹孔的墙壁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在一旁动情地介绍道,这是当年起义军与敌军巷战时留下的痕迹,每一个弹孔都记录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展柜中,一份泛黄的《广州苏维埃宣言》复印件吸引了众人目光,上面“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虽历经百年,仍透着振聋发聩的力量。团队成员们围聚在宣言前,齐声诵读内容,激昂的声音传递着对革命先辈抗争精神的追思,与当年起义者为理想奋战的呐喊跨越时空呼应。

黄埔军校旧址:探“黄埔女生”,感巾帼使命

次日,团队来到位于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在众多历史印记中,“黄埔女生”的故事成为此行关注的独特焦点。广州时期,黄埔军校起初仅招男生,而武汉分校首开招收女生之先河,这些勇敢的女性打破性别桎梏,投身革命军事教育,书写别样青春篇章。

图为黄埔军校旧址内“黄埔女生”展区 蒋幽兰 供图

步入“黄埔女生”展区,黑白照片里整齐列队的女学员身姿,瞬间将时光拉回那个热血年代。展板详细讲述着赵一曼、胡筠等巾帼英雄的故事: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为革命更名,在与日军作战中被捕,受尽酷刑仍坚守信仰,最终英勇就义;胡筠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走出,成为出色的女指挥官,为革命事业屡建战功。成员们驻足凝视,内心被这些女英雄冲破传统、奔赴革命的勇气震撼。一份女学员的训练日记复印件,记录着“虽烈日酷暑,训练艰苦,然报国之心炽热,不敢有丝毫懈怠”,字里行间,尽显黄埔女生以家国为己任的担当。

在军校“卧薪尝胆”亭周边,团队成员交流着黄埔女生的事迹,感慨于这些英雄在革命浪潮中,用柔弱身躯扛起使命,突破性别局限,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发光发热。大家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为理想、为家国奋不顾身的精神,都是青年成长的指引,激励着当代学子在各自领域勇敢追梦、担当责任。

黄花岗墓园:悼先烈忠魂,悟家国担当

第三日清晨,团队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刚踏入园区,苍松翠柏间的庄严肃穆便扑面而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发动黄花岗起义,攻打两广总督署,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72名烈士遗体被收殓葬于此处。墓园中,纪功坊上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坊顶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烈士们对民主共和的追求,墓道两侧的碑刻上,孙中山先生“浩气长存”的题词力透纸背。

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蒋幽兰 供图

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鞠躬默哀。默哀毕,成员们默读《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当目光扫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时,成员们心潮澎湃。在“烈士名录”墙前,大家仔细辨认着每一个名字:有留学日本的31岁青年林觉民,他在起义前写下《与妻书》,“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赤诚感动至今;有年仅18岁的战士游寿,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牺牲时仍紧握着枪……成员们纷纷表示,烈士们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更应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中共三大会址:访旧址遗迹,探合作密码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图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外观 蒋幽兰 供图

馆内“上下求索”“凝聚共识”“风起云涌”上下展区,通过全息投影、互动沙盘等技术,生动还原了大会召开的历史场景。在会议复原厅,成员们围站在模拟的会议桌旁,聆听讲解员介绍:当时全国仅有420名党员,却要在复杂的局势中作出关乎革命走向的重大决策,经过9天讨论,最终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合作决议。展柜中,一份《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原件复印件上,“中国人民受外国及军阀两层压迫,排外与排军阀的运动正同时勃兴,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实为必要”的论述,清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团队中的统战委员感慨道:“从中共三大的国共合作,到如今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智慧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光芒。”

一周的红色实践之旅画上句号,但革命先辈的精神如同羊城的骄阳,始终温暖而有力量。从广州起义中国共产党人的果敢决绝,到黄埔军校里青年学子的热血担当;从黄花岗烈士的舍生取义,到中共三大的团结智慧,每一处遗址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家国”二字的分量。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是广州起义纪念馆弹痕墙上的冰冷弹孔,是黄埔军校日记本里的滚烫字迹,是黄花岗烈士墓前的洁白菊花,是中共三大会址里的热烈讨论……未来,大家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在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践行青年担当,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唐梦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