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5日,来自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贵州蜡染传承”实践队走进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百年工坊,在蜡染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展蜡染技艺实践。队员们通过完整参与点蜡、浸染、脱蜡等核心工序,亲身体验了蓝白交织的传统艺术魅力。
8月12日下午,“贵州蜡染传承”实践队的六名成员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千苗古镇开启行程。
蓝白蜡绘,传承匠心
图为参观贵州蜡染制作过程 陈羽彤 供图
如今,这门源于秦汉时期的技艺正突破地域与时空的界限,在校园课堂里,年轻学子用蜡刀将地戏脸谱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创意火花;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百年前的老蜡染与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作品隔空对话,诉说着技艺的传承脉络;在乡村合作社的染坊里,“染娘”们的指尖技艺化作脱贫增收的“金钥匙”,让古老手艺成为连接传统与市场的桥梁。贵州蜡染正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姿态,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时代变革,既守护着蓝白世界里的民族记忆,也书写着非遗活化的当代答卷,成为贵州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千苗古镇,团队成员对蜡染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在蜡染文创发展的讨论中,传承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探索清晰可见。他明确表示,蜡染“根子里的东西变不了”,纹样始终是祖上传下来的老纹样,点蜡、染色等核心技法也从未丢失。传承人将蜡染文创比作“换个‘身子’”,强调开发文创杯垫等产品,是为了让蜡染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非丢弃传统,而是为传统寻找新的生存路径,吸引年轻人靠近和了解这门古老技艺。
谈及当下蜡染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传承人直言集中在人力和财力两方面。一方面,年轻人觉得学习蜡染耗费时间,且难以通过这门手艺赚钱,导致传承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部分老手艺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进行生产和推广,正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不过,此次有实践大学生参与学习、教学和宣传,传承人也寄望于此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蜡染,为传承注入新活力。
传承蜡染底蕴,感受艺术魅力
图为了解蜡染历史工作人员的科普 卞乐 供图
黔山深处,蓝白交织的纹路里,藏着贵州蜡染穿越千年的呼吸。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纹饰,已见蜡染的胚胎。那些不规则的蓝白斑驳,是先民以蜡为笔、以蓝为墨,在时光素帛上落下的第一笔。秦汉时,铜刀蘸蜡的技艺渐趋成型,苗族先民将图腾信仰熔入蜡液,蝴蝶纹在布帛上振翅,铜鼓纹叩响远古的回响。唐宋的风,吹旺了蜡染的炉火,丝绸之路的驼铃里,裹挟着贵州蜡染的靛香,《唐六典》记载的“蜡缬”,正是这里的蓝白诗篇。
此时的蜡染,已从蔽体之需升华为文化符号,每一滴蜡液的凝固,都是一次族群记忆的镌刻。明清的月光,照亮了蜡染的分野。苗寨的铜刀刻出粗犷线条,布依的蜡笔绘出对称韵律;丹寨的蜡染如深山惊雷,安顺的蜡染似溪涧流云,不同支系在蓝白世界里,写下各自的生存哲学;染缸里的蓝草汁液,沉淀着数代人的智慧,脱蜡时的清水冲刷,洗练出时光淬炼的纯粹。在近代的风雨中,蜡染曾一度褪色,但苗家阿妈袖口的蓝纹未灭,铜刀在木箱底沉默蓄力。
当非遗的阳光照进山寨,那些沉睡的蜡液重新融化,在年轻匠人指间流淌出新的纹路。千年一瞬,蜡染仍是活态的历史;蓝是天空的沉淀,白是岁月的留白,铜刀游走间,过去与现在在此相拥。这方蓝白布帛,从来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文明血脉,在时光里永远新鲜。
图为队员进行蜡染体验 卞乐 供图
队员们通过完整参与点蜡、浸染、脱蜡等核心工序,亲身体验了蓝白交织的传统艺术魅力。工坊内弥漫着蜂蜡的甜香与蓝靛草的微涩气息。实践队员接过特制铜刀,在盛有熔蜡的小陶炉前凝神操作。铜刀需保持60℃左右的恒温,刀尖轻触棉布时发出细微的“嗞”声。“手腕要稳,力道均匀才能画出流畅线条。”工作人员边示范边讲解。有的队员在绘制螺旋纹时因蜡温过高,线条晕染成团,在老师指导下重新调整火候,最终完成规整的几何图案。
染坊区域排列着五口深浅不一的靛蓝染缸。队员戴上胶手套反复翻搅布料,完成蜡绘的布料被浸入最浅的一号染缸,“每次浸泡三分钟,氧化二十分钟才能进入下一缸。”负责人指导说。随着七次递进浸染,棉布从淡青色渐变为深海般的靛蓝,蜡封处的白色纹样轮廓愈发清晰。当最后一道工序——沸水脱蜡开始时,蒸腾的热气中,蓝底浮现出雪花般的白纹,工坊里顿时响起惊叹。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展示着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与自己制作的蜡染成果进行合影。工作人员欣慰地表示:“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感受手工的温度,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土壤。”这些承载着手作印记的靛蓝布片,将成为实践队员们认识民族文化的最生动教材。
非遗课堂:从“蓝白世界”到匠心传承
图为与社区机构学生讲解蜡染工艺 陈羽彤 供图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贵州蜡染的千年历史。“蜡染是贵州苗族、布依族人民的‘无字史书’,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古老的故事。”志愿者向小朋友们介绍详细讲解了蜂蜡绘图、蓝靛浸染等传统工艺。在互动环节,他们踊跃提问,“姐姐,蜡是怎么画在布上的呀?”“染出来的颜色怎么这么好看?”实践团队成员耐心解答,还鼓励他们发挥想象,构思自己心中的蜡染图案。
实践环节中,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准备了简易的蜡染工具包。在志愿者指导下,小朋友们用蜡刀蘸取融化的蜂蜡,小心翼翼地在棉布上勾勒出花鸟、铜鼓等传统图案。随后,志愿者们协助完成浸染、脱蜡等步骤,当一幅幅蓝白相间的作品展开时,孩子们看着自己手工完成的作品成就感满满。
看着孩子们对贵州蜡染充满兴趣的模样,团队深知这次“三下乡”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在传播一项非遗技艺,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期待着未来这些种子能生根发芽,让贵州蜡染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在千苗古镇蜡染坊间,蓝靛色的染缸里倒映着传承人的坚守,也映照着大学生实践的热忱。那些悬挂着的蜡染布匹,不仅是苗家千年以来的传承,也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密码。古老技法与青春力量相遇后,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背在身上、用在日常的“新潮流”。这场实践,也是一次小小的接力,老手艺人们传递手艺,年轻人接住、打磨,再传给更广阔的世界。在蜡染的蓝白宇宙中,每一道冰裂纹的蔓延,都在为“即将消逝的”与“正在萌发的”蜡染艺术写下共生的宣言。(通讯员 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