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赤水河畔暑气蒸腾,正是高粱扬花孕穗的关键时节。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醉美茅台队”跨越千里,深入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核心地带,开启了一场关于茅台酒厂高粱种植合作模式如何切实撬动周边农户增收的深度调研。在茅台集团大力推行“高粱本地化、种植订单化”的背景下,这支年轻队伍决心用脚步丈量这条从田间地头到世界名酒、最终回馈乡土的经济共富发展链条,探寻每一粒红高粱蕴藏的乡村振兴密码。
夜览酒都:璀璨灯火映照千年酿造传奇
初抵茅台镇,团队便被夜色中流淌的浓郁酒香与璀璨灯火震撼。赤水河两岸,层层叠叠的仿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万千灯火如星河倾泻,勾勒出“中国第一酒镇”磅礴而梦幻的身姿。队员们穿行于光影交织的街巷,用镜头记录下这产业兴旺赋予小镇的独特生命力。河风裹挟着蒸腾的酒气扑面而来,一家家酒铺门前灯火通明,客商往来不绝——“这灯光,这酒香,都是茅台镇活着的呼吸,”队员阮诗语感慨,“每一盏亮起的灯,仿佛都在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与美酒共生共荣的千年故事。”
图为茅台镇夜景 阮诗语 供图
商户心声:一杯酱香背后的市场温度与挑战
抵达茅台镇的当天晚上,团队将目光投向支撑茅台镇经济毛细血管的众多酒类商户。“我们卖的不只是酒,更是茅台镇的招牌和信誉。”在经营了许多年的店里,老板娘坐在桌前与队员交谈。老板娘坦言,背靠茅台金字招牌,店铺客源稳定,尤其定制酒与特色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然而,市场对非茅台主品牌产品的认知差异、电商冲击下实体店的转型压力,也是商户们必须直面的挑战。走访中,团队深切感受到,茅台镇繁荣的根基在于主品牌的强大辐射力,而如何让万千中小商户更充分共享“茅台红利”,形成百花齐放又规范有序的产业生态,是茅台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图为队长简馨睿采访茅台镇的商户 阮诗语 供图
文脉寻根:酒文化城中感悟匠心传承
走进气势恢宏的茅台中国酒文化城,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酿造文明之旅。从商周古酒器到现代智能化酿造沙盘,从“枸酱酒”的古老传说至“12987”传统工艺的精细展示,一部立体生动的中国白酒史诗徐徐展开。“高温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轮发酵……”讲解员对茅台工艺如数家珍。队员陈洁在巨型酒窖模型前驻足良久:“每一滴茅台酒,都凝结着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对工艺极致的追求。这不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赤水河畔的文化基因。”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敬畏,正是茅台品牌历久弥新的灵魂所在,也深深植根于当地农户与土地的情感联结之中。
图为参观茅台酒文化城 阮诗语 供图
田埂之上:订单高粱如何扎下“共富根”
调研的核心,最终落回那片孕育茅台的红色土壤。在茅台集团大力推行的“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模式覆盖下的村落,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
樟柏村的科技示范田里,绿油油的高粱长势喜人。茅台集团农技专员张工正指导农户进行花期管理:“我们推广有机种植,禁用化肥农药,虽然单产会受些影响,但品质上去了,收购价也更有保障。”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及订单绑定,村民实现了“租金+薪金+股金”的多重收益。数据显示,仁怀市依托茅台订单发展有机高粱基地达数十万亩,覆盖农户数万户,原料本地化采购率超80%,高粱已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通过采访樟柏村种植高粱的村民,团队了解到茅台集团这一方法切实帮助了当地农民提高收入,其中一位村民说道:“茅台酒厂对高粱的质量检测十分标准,大部分高粱都能通过检测,只有少部分会被筛掉。与茅台酒厂合作种植高粱后,家庭收入也有了明显变化。”
图为队员陈洁采访当地农户 王一淳 供图
红粱穗满赤水岸,共富路映振兴图
当南京财经大学的学子穿行于茅台镇流光溢彩的街巷,俯身于仁怀起伏的红色丘陵,触摸订单高粱在农户生活中激起的真实回响,一粒红粱与一个乡镇共舞的振兴图景清晰展现。茅台集团以“订单”为纽带,将自身发展深深锚定于乡土,将市场之力精准注入田间,在守护一杯绝世酱香的同时,更催生了农户增收、农业升级、乡村繁荣的多赢格局。
赤水河畔蓬勃生长的红高粱,早已超越农作物的范畴:红高粱是一把钥匙,解锁了“企业壮大、地方发展、农民富裕”协同共进的振兴密码;更是一个启示,彰显了特色产业龙头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可替代的引擎作用。“醉美茅台队”带回的,不仅是扎实的调研数据,更是对中国乡村如何借产业之力破茧成蝶的深切思考——当每一粒承载希望的种子在乡土扎根抽穗,共富之路便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铺展延伸。(通讯员 谭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