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法学院:“青和力计划”团队赴新疆开展基层调解实践

发布者:麦吾鲁代·司马伊力 [发表时间]:2025-08-2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30日至8月13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青和力计划”实践团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入户调解、集市普法、综治中心坐班等方式,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阿依库提·艾海提正在了解村民反映的矛盾纠纷情况 阿依库提·艾海提 供

第一阶段:入户走访察民情(7月30日-8月1日)

7月30日清晨,实践团队抵达塔什艾日克镇后立即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对接。在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前往塔什艾日克村、阔台曼村和英阿瓦提村开展入户走访。

“大婶,最近家里有什么烦心事吗?”在塔什艾日克村,队长阿依库提·艾海提用流利的维吾尔语与村民古丽且木·买买提拉起了家常。作为团队中唯一精通双语的成员,阿依库提承担起了重要的翻译工作。在走访中,队员们发现该村村民存在一定的关于土地纠纷的问题,立即整理了相关案例并向上反馈。

三天时间里,团队共走访农户32户,收集矛盾纠纷线索19条,现场调解成功8起。每天晚上,队员们都会将当天的情况整理成工作日志,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第二阶段:上门普法解民忧(8月2日-5日)

图为团队成员麦吾鲁代·司马伊力正在为村民讲解《常见矛盾纠纷调解指南》 麦吾鲁代·司马伊力 供图

考虑到部分村民出行不便,团队调整原定计划,将普法阵地从集市转移到村民家中。8月2日起,队员们带着自制的维汉双语《常见矛盾纠纷调解指南》宣传册,开始了为期四天的“送法上门”活动。

“大姐,这是关于土地承包的法律知识,我给您详细讲讲。”在阔台曼村,队员麦吾鲁代·司马伊力耐心地为村民阿依夏木·库尔班解答土地流转问题。作为团队通讯员,她不仅详细记录每个咨询案例,还特别关注留守老人的法律需求。在走访中,团队发现不少老人对赡养问题存在困惑,立即增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宣传单。

在上门普法过程中,队员们采取“以案说法”的方式,用真实案例帮助村民理解法律条文。四天时间里,团队走访了35户家庭,发放宣传资料18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38人次。村民表示:“这种上门普法的形式更贴心,能让更多群众受益。”

第三阶段:驻点调解解民忧(8月6日-10日)

图为塞迪古丽·阿布都如苏力正在归档调解案件材料 塞迪古丽·阿布都如苏力 供图

在镇综治中心,队员们跟随专业调解员学习规范的调解流程。队员塞迪古丽·阿布都如苏力负责整理案卷材料,该队员表示:“通过整理这些真实案例,我深刻体会到调解工作既要讲法理,也要讲情理。”

8月7日,团队参与调解了一起复杂的邻里纠纷。两户村民因院墙改建问题争执半年之久。队员们协助调解员厘清争议焦点,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驻点期间,团队共参与调解纠纷9起,整理典型案例3个,协助完善调解档案8份。镇长艾海提·艾买尔评价说:“这些大学生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更带来了解决问题的青春智慧。”

总结提升:实践收获与思考(8月11日-13日)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团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法学院指导老师相鹏指出:“这次实践让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好的专业锻炼。”队员们也深刻体会到基层调解工作的不易,纷纷表示要夯实专业基础,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青和力计划”是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推动实践育人的重要尝试。15天的基层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也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鲜活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此类实践活动,引导更多学子走进基层、服务社会。(通讯员 麦吾鲁代·司马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