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倡导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推动文物保护活化的时代背景下,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溱水润文脉,青春筑匠心”团队积极参与博物馆志愿活动,自2025年7月13日起走进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博物馆,以担任讲解员和参考品测量员的方式,投身历史文脉守护实践,旨在用青春力量唤醒文物记忆、用精准数据夯实保护根基,让千年水乡文明在年轻一代的参与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在天目山遗址合影。刘沙翔 供图
讲解声里:历史活起来
“各位观众,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麋鹿角化石,是姜堰地区先民与这片水土共生共荣的无声见证……”实践队员韦知宏的声音起初还带着一丝紧张的微颤,但很快在观众专注的目光里找到了笃定。观众面前那些静默的陶罐、古拙的铁犁、斑驳的农具仿佛被这清亮的讲解声唤醒,悠悠讲述着里下河地区水乡文明的千年智慧。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几位年轻讲解员使出浑身解数。一位实践队员负责中小学生团体,她将晦涩的考古术语转化成生动故事,引导孩子们亲手触摸复制陶片,感受古老纹路里的温度;其余队员为银发老人驻足讲解,他们耐心倾听长辈们口中关于旧日溱潼会船、水乡生活的点滴回忆,使展柜中的竹篾船模、老照片与时光在老人面容上刻出的深刻纹路交错呼应。一个个穿梭的身影,让馆内藏品活了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海军军舰时的身影。刘沙翔 供图
毫厘之间:守护更精准
当讲解告一段落,摘下扩音器,实践队员转身投入另一项需要极致耐心与严谨态度的工作——藏品测量。库房内,光线被精心调控,空气洁净而安静,精密仪器在柔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冷辉。
成员们戴上洁净手套,屏息凝神。实践队员刘沙翔小心翼翼地用游标卡尺测量一件宋代双鱼铜镜的直径与厚度,反复核对,精确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另一名队员陈宇熙则负责记录一件明代青花瓷盘复杂的纹饰布局与尺寸,每一次落笔都慎之又慎。最难忘的是在测量一件单塘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罐时,队员们发现其实际高度与原始记录存在微小差异,这个发现并未被轻易放过,三人反复测量、讨论,最终确认并修订了记录。每一组数据都是对藏品“身份”的严谨确认,为它们未来的研究和保护铺下坚实基石。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天目山商朝祭祀器具时的身影。刘沙翔 供图
俯仰之间:感悟亦深沉
穿梭于展厅的喧嚣与库房的静谧之间,队员们得以以最贴近的方式触摸家乡历史的肌理。实践队员在整理清代本地水利图籍时深受触动:“从前只知姜堰是‘水城’,现在才真正看懂图纸上那些闸、坝、堰的精巧位置,明白家乡祖先与洪水搏斗、引水灌田的惊人智慧与韧性。”队员们也被一件溱潼会船节相关展品深深吸引,龙舟模型上斑驳的彩漆与昂扬的龙头,无声诉说着水乡人民骨子里的热烈精神。
成长之路:汗水映初心
从初执话筒时声音微颤,到面对观众提问愈发从容,从初次接触精密仪器时的手足无措,到操作游标卡尺、卷尺、电子秤等工具逐渐娴熟,这份实践赠予成员们远超书本的成长。“面对真正的文物,责任感油然而生。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测量,都要求我们必须准确、负责。课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得真实可感,也让我更懂得‘守护’二字的分量。”实践队员们说,大家对团队协作也有了更深体会:“无论是合力搬运大型器物,还是讨论某个测量难题,默契和信任不可或缺。这份并肩工作的情谊,格外珍贵。”
当夕阳为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镀上灿烂的金边,几位年轻的身影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大门。队员们的白衬衫或许沾染了库房的微尘,脸颊带着些许倦意,但眼中闪烁着比晨光更明亮的光芒。
这个夏天,姜堰博物馆因这几股新鲜力量的注入而焕发别样生机。成员们用清晰的声音讲述历史,用严谨的刻度丈量文明,将青春的热情融入对家乡文脉的守护之中。行走于历史长河之畔,队员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物的守护者,更在触摸过去的过程中,悄然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丈量历史,亦是丈量自身成长的无限可能。(通讯员 韦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