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艺途童行”团队携手城乡儿童开启红色研学之旅

发布者:靳馥炜 [发表时间]:2025-08-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年86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途童行”暑期支教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南京城市的小志愿者,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小学的学生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城乡牵手红色研学营。这一天,来自城市与乡村的孩子们手拉手、心连心,在行走的课堂中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共上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从课堂到田野:一场跨越城乡的成长对话

清晨九点半,一辆满载欢声笑语的大巴车从罗坳镇三门小学缓缓驶出,阳光洒在孩子们兴奋的脸庞上,有的是第一次走出乡镇,有的则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革命历史。南京财经大学“艺途童行”支教团队负责人张荣霞书记在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今天我们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我们要用脚步丈量长征起点的热土,用心灵感受先辈们的信仰之光。”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然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老屋新声: 潭头村里的红色根脉与乡村振兴交响

第一站抵达的是潭头村——一个被青山环抱的美丽乡村,也是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在这里,孩子们见到了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老人。孙爷爷精神矍铄,坐在自家小院的藤椅上,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讲述着父辈的战斗岁月。“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为了革命,大家都咬牙坚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孙爷爷家,关切地询问生活情况,鼓励乡亲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更坚信,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一代代传下去。”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眼神中流露出敬意与感动。来自南京的小志愿者睿睿轻声说:“我以前只在课本上看‘红军’,今天听孙爷爷讲,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牺牲和坚守。”

图为研学队伍探望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 马丽敏老师 供图

穿越千年文脉:在罗田岩触摸历史的温度

上午最后一站,研学队伍来到位于楂林村的罗田岩景区。这里石壁嶙峋,自唐代以来,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题刻。在导游的带领下,孩子们仰头细读那些斑驳却苍劲有力的石刻文字。“这是民族气节的见证,”随行的讲解员向孩子们讲解,“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古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三门小学的学生徐菲指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说:“老师,我觉得这四个字就像红军的精神。”这句话让人感受到红色基因在童心中悄然萌发。

非遗体验:在古街中传承文化根脉

下午第一站是雩都古街。这条千年古县的老街,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打草鞋技艺。“别小看这双草鞋,”老师傅笑着说,“当年红军就是穿着它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南京的小志愿者糖糖说:“我以前觉得草鞋很土,现在我知道它是英雄的鞋子。”这条古街不仅承载着历史,也成为了连接城乡孩子情感的纽带。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城市的小志愿者展示打草鞋技艺 金浩诚 供图

铭记起点:在长征出发地致敬英雄

随后,队伍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纪念碑巍然耸立,碑身镌刻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体师生肃立默哀,向长眠于此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图为研学团队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下的合影 马丽敏老师 供图

纪念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军装、一双双破草鞋,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送别红军”的场景复原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向孩子们讲述她父亲当年送子参军的故事,声音哽咽:“他们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一刻,许多孩子眼眶湿润。支教团队的王昕欣老师说:“我们带孩子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携手同行:红色研学点亮未来之光

这场为期一天的城乡牵手红色研学营,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城市与乡村的孩子们在共同的学习与体验中,打破了隔阂,增进了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探望革命后代、一起研读石刻碑文、一起体验非遗、一起缅怀英烈。在每一个瞬间,红色的种子都在悄然播撒。

南京财经大学“艺途童行”支教团队表示,此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艺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青少年的交流与共同成长。团队负责人张书记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看到乡村的坚韧,让乡村的孩子看到世界的广阔,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孩子都记住: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次研学,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希望的庄严仪式。(通讯员 靳馥炜)

 

图为《长征第一渡》剧照 张昕欣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