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艺途童行”团队深入校园开展红色课程

发布者:靳馥炜 [发表时间]:2025-08-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25日至8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途童行”支教团队在江西赣州于都县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通过长征模型与粮仓模型的制作,传承红色基因,根植粮安情怀。

红色基因浸润童心:长征模型课程再现革命征程

于都河畔,红军长征的出发地镌刻着不朽的红色记忆。南京财经大学支教队抵达三门小学后,首推长征模型制作课程,以沉浸式体验唤醒孩子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课堂上,支教队员用连环画与动画片段串联起“突破封锁线”“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关键节点讲述长征历史,当讲到红军战士忍饥挨饿却坚守信仰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图为支教队员讲述上课内容 范慧慧 供图

手工制作环节成为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支教队员提前准备好纸箱、超轻粘土、仿真苔藓等材料,分组指导孩子们制作长征模型。五年级学生钟嘉馨在制作雪山模型时,特意用白色粘土制作出层层积雪,还在山脚摆上几个“冒雪前行的红军”,说道:“老师讲过红军过雪山很辛苦,我想让大家看到他们有多勇敢。”孩子们的作品虽显稚嫩,却充满创意:用蓝色的粘土捏出长长的河流,用灰色粘土搭建出结实的堡垒,插在山顶的小红旗更是寄托着对英雄的崇敬。

图为3班孩子长征模型展示 华晔烨 供图

课程尾声的“长征精神分享会”中,孩子们指着自己的作品讲述长征故事,支教队员借机引导大家: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红军用鲜血换来的。红色种子在动手实践中悄然萌芽,化作孩子们心中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粮安情怀扎根校园:粮仓模型课程彰显南财特色

作为以粮食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南京财经大学将“粮食安全”理念融入支教课程,粮仓模型制作课成为连接专业特色与乡村教育的纽带。同时,长征中第一个重要的粮仓位于这里的“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粮食仓库”(现称“长征第一渡粮仓”),当地历史与校园特色相结合,更好地体现这节课的内核。课堂伊始,支教队员带来一组对比图:一边是非洲儿童饥饿的面容,一边是学校食堂被倒掉的饭菜,鲜明反差让孩子们陷入沉思。“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储存粮食更是一门大学问。”队员的讲解揭开了课程的主题。

南财学子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带进了课堂。在动手制作环节,孩子们在支教队员的引导下,运用黏土、纸板等材料,小心翼翼地还原着竹篙寨粮仓的模样。队员先从“粮食的旅程”讲起:“从田间播种到弯腰收割,从晾晒脱粒到成为餐桌上的食物,每一粒粮食都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我们今天不用画笔,就用这些‘会讲故事’的粮食,拼出自己心中的画面吧。”

图为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合作完成作品 殷佳程 供图

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胶水和粮食,在画纸上开始创作。有的孩子用稻壳铺出金色的田野,上面有着两个用麻绳捆好的粮仓。志愿者们在课桌间穿梭,时而帮孩子调整粮食的排列,时而倾听他们的创意:“老师,我要画奶奶种的菜地,她每天都去浇水呢!”

图为3班孩子粮仓模型作品展示 华晔烨 供图

实践育人结出硕果:特色课程收获师生家长点赞

两门特色课程的开展,为三门小学带来了别样的教学活力。校长张老师在观摩课时感慨:“以前讲长征,孩子们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通过做模型,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讲粮食安全,课本上的文字哪有亲手做粮仓来得生动?”他表示,支教队的课程填补了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空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家长们的反馈同样热烈。学生小徐的妈妈在接孩子的时候表示:“孩子现在吃饭一粒米都不剩下,还总说要像保护模型里的粮食一样珍惜真粮食,这样的教育比打骂有效多了。”不少家长希望课程能长期开展,让更多孩子受益。

支教队员表示,开设粮仓模型制作,既是希望通过创意课堂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想让孩子们在亲手触摸粮食的过程中,直观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比起说教,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与粮食‘对话’,更能在心里种下珍惜的种子。”

于都的红土地上,红色基因与粮安情怀在孩子们心中交织生长。南京财经大学支教队用特色课程架起一座桥,一头连着高校的专业资源,一头系着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写下温暖注脚。(通讯员 靳馥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