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青花绘古今”陶瓷文化爱好团队深入调研景德镇陶瓷

发布者:李心然 [发表时间]:2025-08-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10日至817日,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陶瓷文化,探索和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历程,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花绘古今”陶瓷文化爱好团队前往江西景德镇,深度调研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及陶瓷文化发展历史。团队通过走访非遗工坊、学习传统技艺、对话青年创作者,探寻陶瓷文化的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

本次小组实践选择景德镇作为陶瓷创作地点,因其悠久的"瓷都"历史与成熟的工艺体系。成员们希望通过实地学习拉坯、施釉、烧制等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完成一组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陶瓷作品,深入理解陶瓷从泥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的老作坊里,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正手持利坯刀,在旋转的泥坯上精准修坯。“你看这刀要稳,力道得像呼吸一样均匀。”王师傅边演示边向围拢的学生讲解,刀刃划过坯体的沙沙声与拉坯机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团队成员李同学屏息观察,在笔记本上速记着利坯角度与力度的关系,“原来一件看似简单的瓷碗,要经过72道工序,光是修坯就考验手上功夫十几年。”

图为团队在参观陶瓷工作室时。万思瑶 供图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通史展厅,从唐代的青瓷执壶到宋代的影青刻花碗,从元代的青花牡丹纹罐到明清的彩瓷套组,时间轴线清晰勾勒出陶瓷技艺随时代演变的脉络。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完整保留了“七十二道工序”的传统体系,且至今仍有近千名匠人活跃在拉坯、利坯、画青花等细分领域。

图为团队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袁卜凡 供图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通史展厅,从唐代的青瓷执壶到宋代的影青刻花碗,从元代的青花牡丹纹罐到明清的彩瓷套组,时间轴线清晰勾勒出陶瓷技艺随时代演变的脉络。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完整保留了“七十二道工序”的传统体系,且至今仍有近千名匠人活跃在拉坯、利坯、画青花等细分领域。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展柜前,唐代的青瓷执壶与元代的青花梅瓶隔空相望。讲解员张女士指着一组明代官窑瓷器说:“景德镇的神奇在于,它把泥土烧制成了比金玉更恒久的文明符号。” 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玻璃工作室里,青年陶艺家林工作室的展架上,既有传统青花缠枝纹茶杯,也有印着几何图案的咖啡杯。“我师父总说‘守正不泥古’,”林工作室拿起一件刻着二维码的瓷板画,“年轻人喜欢扫码看故事,我们就把瓷板画变成‘可互动的文化载体’。”这番话让设计专业的团队成员深受启发。

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说:“利坯讲究心手合一,力度和角度稍有偏差,坯体就会厚薄不均。这门手艺易学难精,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难以驾驭。现在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学的少了,希望这些大学生能把这门老手艺的火种带回去。”谈到传承,王师傅的眼神中既有忧虑,也满含期待。

团队成员李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陶瓷的看法。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手工活儿,深入学习后才发现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和无数匠人的心血。特别是在绘制青花时,一笔一划都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我打算把这次经历做成短视频,让更多同学了解景德镇陶瓷。”李同学展示着自己尚未烧制的青花作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

图为团队个人制作陶瓷作品。李心然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青花绘古今”陶瓷文化爱好团队体会到陶瓷制作的“匠心”——从泥土的湿度到窑火的变化,每个细节都影响最终效果。团队协作中,成员分工完成塑形、绘画、烧窑等环节,更深刻理解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能性。窑火暂熄,而传承的火种已在青年心中点燃。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学生们不仅触摸到陶瓷文化的肌理,更加明白: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正藏在每一双愿意接过接力棒的年轻手掌里。(通讯员 李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