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8月10日,为探索高校设计教育与文创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路径,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一番小队”5名成员赴江苏省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玄之艺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企业滞销品改良与新品研发需求,通过拆解分析、材料实验、3D建模等实践手段,提出多套优化方案,有效推动课堂理论向市场产品的转化。
直面现实:从滞销仓库到设计起点
7月30日,实践团队正式进驻位于扬州的玄之艺公司。迎接他们的并非光鲜亮丽的研发中心,而是仓库深处积压的滞销品和车间老师傅们略带审视的目光。公司的核心诉求非常明确: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老产品注入新活力,并孵化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品概念。
“刚开始确实有些无从下手,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需求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负责老款实木笔筒改良的团队成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季苗苗表示。在车间一角设立的临时工作台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分解一个个造型保守但材质优良的旧笔筒,用卷尺、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每一块木料的厚度、角度,仔细研究其榫卯结构的精妙与局限。木屑沾满了成员们的袖口,空气中弥漫着老旧胶水的味道。公司生产主管李伟偶然经过,驻足良久后评价道:“这种肯花时间、下笨功夫去理解产品本质的态度,现在年轻人里不多见了。”这句话给了团队莫大的鼓励。
理念交锋: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
图为设计工作的场所 孟佳韵 供图
创新的构想在实际推进中,难免遭遇理念的差异。学生孟佳韵团队负责设计一款具有现代感的新品镇纸。当这个团队将一份大胆采用几何镂空形态的设计草图提交内部评审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公司资深设计师赵师傅是传统工艺的坚定守护者。赵师傅拿起图纸,眉头紧锁:“这太不像镇纸了!镇纸的核心是‘镇’,要有分量感,要稳如泰山。你们挖这么多洞,轻飘飘的,还能压得住纸?华而不实!”孟佳韵则试图阐述团队的理念:“赵师傅,我们经过反复测算,重心和支撑点都经过论证,新材料和新结构完全可以保证稳定性。同时,这种设计赋予它艺术性和装饰性,能吸引追求设计感的年轻消费群体。工具也可以是案头的风景。”
会议室气氛一度有些紧张。带队老师见状,引导讨论走向建设性方向:“创新的价值在于探索,但也不能脱离核心功能。关键在于找到现代形态与‘压稳纸张’这一千年功能之间的平衡点。”这一建议成为转折点。大家尝试了多种内部配重方案,不断调整镂空图案的密度与位置,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制作模型进行实物测试。
攻坚克难:在挫折中寻求最优解
新品研发的道路并非坦途。由学生朱昱瑶主导的“多合一便携书画墨盒”项目,在首次功能测试中就遭遇了严峻挑战。模拟运输颠簸测试中,精心设计的内部隔断结构脆弱不堪,导致不同隔间的矿物颜料与墨汁相互渗透,一片狼藉。
图为设计工作的场所 孟佳韵 供图
“看到测试结果那一刻,真的很沮丧,感觉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高君军坦言。但团队并未气馁。当晚的设计室里,键盘敲击声和3D打印机低沉的嗡鸣成为主旋律。玄之艺研发部的工程师王工得知情况后,主动送来几份公司内部关于防漏缓冲结构的技术资料。“看看这个缓冲方案,或许对你们有帮助。”这份来自企业导师的及时援手,为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成员们汲取经验,大胆创新,引入弹性硅胶内胆和仿生蜂窝缓冲结构。几天后,当升级版墨盒成功通过严苛的震动测试,内部各色颜料墨汁泾渭分明时,设计室内爆发出激动的欢呼。
7月30日,实践成果汇报会在玄之艺公司会议室举行。团队交出了一份份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答卷。玄之艺总经理吴明在听取详细汇报并审视实物样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方案令人惊喜。”
学生收获: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对于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而言,这段深入企业一线的经历,带来的收获远超几份设计图纸。“最大的冲击是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孟佳韵总结道,“设计图上的完美线条,要变成车间里可量产、成本可控、用户真心喜欢的产品,中间需要跨越无数道实际的沟坎。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在理解限制(成本、工艺、用户习惯)后,去寻找那个现实中的最优解。妥协不是放弃,是智慧。”
随着实践活动的结束,大学生们陆续离开扬州。但大家在玄之艺留下的印记并未消失。那份曾引发讨论的镂空镇纸设计图纸,已由模具部门接手,准备进行更深入的打样。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创新活力,在玄之艺的厂房里持续交汇,这场由大学生参与点燃的“纸上革新”,其成果正悄然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为这家老牌文化用品企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通讯员 孟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