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至10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A7”实践团队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号召,走进安徽省玫园社区开展“影绘童趣,传承有我”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皮影戏艺术体验、创意绘画工作坊等形式,带领社区青少年感受非遗魅力,在光影与色彩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光影跃动:童趣画笔勾勒文化传承
8月2日,一群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活动中心,一场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将古老的皮影戏与现代创意绘画巧妙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童趣的笔触下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五彩斑斓的皮影道具和琳琅满目的绘画工具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皮影角色在灯光下跃动,灵动的光影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志愿者们首先展示了皮影戏的幕后操作,从雕刻皮影到操控竹签,各个步骤都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在“皮影戏小剧场”环节,他们分组编排《西游记》《哪吒闹海》等经典片段,稚嫩的手指虽显笨拙,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欢快的笑声透露出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原来皮影要这么精细地操控!”一名小学生惊叹道。志愿者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将皮影形象转化为创意绘画——孙悟空的金箍棒化作一道绚丽的彩虹,哪吒的风火轮化为旋转的太阳,传统皮影里的刚劲线条,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圆润柔和;原本固定的色彩,也被孩子们大胆的撞色与渐变取代,传统与现代在童趣笔触下碰撞出新的生命力,生出崭新的模样。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的作品被展示在社区中心的玻璃窗上,夕阳透过窗户,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与幕布上的皮影交叠在一起,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孩子们不仅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更在创作中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快乐与意义。光影跃动间,童趣的画笔正悄然勾勒出文化传承的未来。
图为小朋友动手绘画现场 玫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供图
“小艺术家”养成记:从观摩到创作
8月3日至4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A7”实践团队在安徽玫园社区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非遗大师进社区”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当地皮影传承人亲临现场,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皮影制作体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开启一段从观摩到创作的艺术之旅。
活动室内,皮影传承人带来的各式皮影人物和道具,瞬间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传承人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并现场演示了皮影的制作流程。从选皮、镂刻到上色,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非遗匠人的匠心独运。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也纷纷跃跃欲试。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挑选着皮革,用刻刀在皮面上刻画着心中的形象。虽然一开始,孩子们的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孩子们逐渐掌握了皮影制作的技巧。一位孩子兴奋地说:“我刻的兔子耳朵总是断掉,但老师说这是‘成长的印记’!”话语中,充满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创作能力,志愿者们还结合绘画技巧,教孩子们用综合材料制作立体皮影。成员们将平面艺术拓展为多维创作,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孩子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将皮影人物与绘画、手工制作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作品。
社区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皮影艺术,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看到传统在下一代手中焕发新意,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图为皮影人物手工制作作品 玫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供图
“历史小达人”:了解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8月5日活动伊始,一段精心剪辑的皮影历史故事视频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屏幕上,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传说娓娓道来,让孩子们知道了皮影戏的古老起源;从唐代的初步发展到宋元时期的盛行,再到明清时期的花样翻新,皮影戏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历程通过生动画面一一呈现,搭配着趣味解说,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易懂。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不时小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惊讶于自己竟然在前几天可以绘制如此精妙的文化形象。青年志愿者随后以朝代为主线,展示唐代的皮影雏形、宋元时期的成熟技艺(如《金斧头》等寓言故事的表演形式),以及明清时期的人物造型革新(如孙悟空等复杂角色的动态设计)。配合动画解说,将历史脉络转化为视觉叙事,让孩子直观感受艺术与时代的关联。活动临近结尾,有奖竞猜环节孩子们积极回答,踊跃发言,最终活动圆满结束。
图为孩子们学习皮影历史 玫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供图
双向成长:青春力量赋能社区教育
此次实践也令大学生们收获颇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志愿者分享道。团队还建立了“线上非遗课堂”,持续为社区提供教学资源。
皮影幕布前追逐的,不仅是跃动的历史剪影,更是文化基因在代际碰撞中迸发的无限可能。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证明:当传统卸下圣像,青春自会还以星辰大海当暮色中的社区广场再次亮起皮影幕布,孩子们举着自制皮影追逐光影时,青年志愿者发现:创新传承从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双向生长的过程。(通讯员 龚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