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8月24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海底小纵队”实践团队,前往高邮博物馆及扬州蛋雕传承人的工作室,开展了为期43天的扬州蛋雕技艺调研活动。本次活动至8月9日,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已经深入探究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与探寻新路径保护与推广。
千年技艺:扬州蛋雕的历史与魅力
扬州蛋雕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是民间艺人在蛋壳上进行简单雕刻,作为节日装饰或孩童玩具。随着时间推移,技艺不断成熟,蛋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扬州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邮博物馆,团队成员亲眼目睹了双黄鸭蛋镂空雕,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枚鸭蛋壳上,最细的线条仅0.1毫米,需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

图为展览的双黄蛋镂空雕 吴玲 供图
工作人员介绍,这件作品耗费了匠人整整半年时间,仅前期处理蛋壳就用了20天,光是抽空蛋液这一步,就因力度难以掌控报废了30多枚鸭蛋。
实践纪实:近距离触摸蛋雕艺术
在扬州蛋雕的工作室内,团队成员连续多日观察蛋雕制作全过程。从传承人小心翼翼地挑选蛋壳,到用特制工具精准抽空蛋液,再到用铅笔在蛋壳上仔细勾勒出图案,这一步需要精准把握蛋壳的弧度、图案布局,最后以不同型号的刻刀进行阴刻、阳刻和镂空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专注与耐心。而亲手参与蛋雕DIY制作,则让成员们亲身体验了这门技艺的精妙与不易。
调查中,团队成员表示:“最初以为蛋雕只是简单的手工活,实践后才明白,每一件作品都是‘刀尖上的艺术’,凝聚着千年文化的密码。”在目睹传承人因长期雕刻而布满老茧的双手,以及工作室里堆积的数十个失败作品后,大家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也理解了为何年轻一代不愿涉足——这份工作不仅需要热爱,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坚守。

图为展览的蛋雕 戴汇雅 供图
传承困境:小众技艺的生存挑战
目前扬州蛋雕的传承人数量较少,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蛋雕主要在扬州本地及周边地区小范围传播,知名度局限于特定圈层,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弱,大众认知度不高;蛋雕对创作者的技艺水准要求极高,学习周期长,工作强度大,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同时,市场需求小,蛋雕作品易碎、保存难度大,且价格相对较高,产业化发展面临阻碍。整体上蛋雕技艺的创新速度较慢,仍需更多地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破局之路:保护与推广路径
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可鼓励科研人员与蛋雕艺人合作,研发新工具和技术,改良制作工艺,提高成品率,如运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减少材料浪费,实现精准雕刻,缩短制作周期。在拓展市场需求方面,需要进行精准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产品,如为儿童设计简易蛋雕DIY套装,为收藏爱好者打造高端定制作品。可以在旅游景点开设蛋雕工作室和展销店,让蛋雕艺人现场进行制作表演,吸引游客购买。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影视、动漫等产业合作,开发相关衍生产品。
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开设蛋雕兴趣课程,举办蛋雕冬夏令营,培养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积极与高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合作,设置蛋雕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为了保障从业者收入,政府可设立蛋雕专项扶持资金,给予从业者创作补贴和奖励,帮助从业者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蛋雕企业和工作室发展,开展蛋雕创业培训和指导,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
政府还可以加强宣传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蛋雕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制作专题纪录片、短视频,举办线上展览和直播活动,并且邀请蛋雕艺人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各地政府可以将蛋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措施,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蛋雕艺人开展创作、研究、培训和展示活动。
通过此次调研,“海底小纵队”团队深刻认识到扬州蛋雕技艺的独特价值与传承困境。在“三下乡”活动的推动下,唯有多方合力,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发力,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讯员 张页 吴玲 戴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