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超能陆战队”深入调研南通工业遗存

发布者:李梦 [发表时间]:2025-08-1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南通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企业家群体,其“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至今仍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滋养。2025年8月3日至5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超能陆战队”实践团队奔赴江苏南通,开展以“悟先贤实业报国志,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中国珠算博物馆、近代工业遗存唐闸古镇、张謇纪念馆及叠石桥家纺城,通过实地调研探寻张謇“实业救国”精神内核,挖掘其时代价值。

寻访历史印记:从珠算文化到工业遗存

8月3日,团队首站抵达中国珠算博物馆。在馆藏3万余件算具的展厅中,队员们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账本记录里,窥见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锱铢必较”的经营管理智慧。这些泛黄的账册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载体,更是实业家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张金蕊参观珠算博物馆留影 李梦 供图


     次日,团队走进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镇”的唐闸。斑驳的大生码头、红砖厂房与仍在运转的纺织机械,仿佛让队员们穿越至百年前的实业现场。在1895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负责人现场讲解道:“唐闸工业区规划包含工厂、学校、公园等完整社会生态,体现了张謇‘实业-教育-公益’三位一体的超前理念”。

图为团队成员金轩正参观大生纱厂旧址留影 李梦 供图

8月5日,在叠石桥家纺城现代生产线与传统作坊的对比调研中,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张謇实业精神的当代传承。家纺城负责人介绍道:“我们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转型,正是对张謇‘敢为人先’精神的积极践行与生动诠释。”

解码精神图谱:张謇实业思想的当代回响
    
在张謇纪念馆,团队通过200余件手稿和实物重点剖析其精神内涵。纪念馆研究员指出,张謇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其“实业救国”绝非单纯逐利,而是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觉醒。

图为团队成员李梦参观张謇纪念馆留影 李梦 供图

团队队长王朱倩在研讨会上分析,张謇在南通建立中国第一个博物馆、第一所师范学校,体现出“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系统思维,这与当前“产教融合”政策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在当下极具启示意义。队员张金蕊则特别关注到张謇的国际化视野,认为他引进比利时纺织设备时同步培养技术工人,这种“硬件+人才”同步升级的策略,对解决当前社会“卡脖子”技术难题仍有参考价值。南通大学张謇研究中心专家在座谈中强调,张謇精神的当代化表达,关键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当代企业家既要追求商业价值,更应具备“产业报国”的使命感。

青年体悟:实业精神照见奋斗征程

在唐闸古镇的实践分享会上,队员们的发言引发了共鸣。成员们表示,触摸大生纱厂的老墙时,突然理解了张謇为何放弃状元仕途投身实业——真正的“铁饭碗”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产业根基。

团队还创新采用“古今对话”形式,在张謇塑像前朗诵《厂约》选段。队员金轩在日记中写道:“‘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深受震撼。”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应只局限于学习财务报表,更要读懂其背后的社会责任。这些实践与感悟,正映照出实业精神对当下奋斗征程的深刻启示。


 图为实践团队在张謇纪念馆合影 李梦 供图

从博物馆的算盘声到智能工厂的机械鸣响,从百年前的实业蓝图到新时代的“专精特新”,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出一条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当年轻的手掌抚过唐闸的砖墙,张謇“士负国家之责”的呐喊仍在回响。这次调研不仅是历史现场的还原,更是一场新时代青年与实业先驱的隔空对话——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实业报国的火种永远炽热。(通讯员 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