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蝉歌漫巷,古韵生凉”团队探访保圣寺

发布者:高若涵 [发表时间]:2025-08-1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10日,南京财经大学“蝉歌漫巷,古韵生凉”实践团队走进苏州甪直古镇的保圣寺,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史料研读与文化观察,深入探寻这座千年古刹承载的江南文化内核,为水乡非遗传承收集青年视角的思考与灵感。

保圣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经隋唐兴废,现存建筑与遗存兼具宗教庄严与江南灵秀。保圣寺至今仍保存着天王殿、塑壁罗汉、古物三宝、古木三绝等文物遗迹,队员们漫游保圣寺,深入感受江南古刹的千年风华。

图为队员参观保圣寺古物馆 夏黎明 供图

实践团队成员首先对寺内核心文化遗存进行了一定的观摩。唐代陀罗尼经幢上的佛教造像线条流畅,与甪直水乡民居砖雕纹样存在微妙呼应,于是队员们据此推测江南民间工艺与宗教艺术的互融轨迹。而宋代古柏虬劲的枝干间,隐约可见与古镇“桥桥相望”格局相通的自然观,则印证了江南“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团队驻足寺内井亭,这座青瓦翘檐的传统建筑因作为87版《红楼梦》取景地而被熟知,队员们对比剧中场景与实物细节,发现其“小而精”的构造既满足实用功能,又以飞檐曲线呼应江南水乡的灵动气质,成为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传播载体结合的生动案例。

图为队员驻足参观井亭 夏黎明 供图

在寺内核心展区,团队重点考察了唐代“塑圣”杨惠之的彩塑作品残件。这些现存的罗汉像残件,衣纹褶皱如流水般自然,面部神态兼具庄严与亲和,打破了传统宗教造像的刻板感。队员们结合艺术史资料分析发现,这种“以俗写圣”的风格,恰是江南文化中“雅俗交融”特质的体现——既承载佛教仪轨,又融入民间对“生活化神圣”的想象。有队员记录道:“这些雕塑让我们意识到,江南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对‘人间烟火’的细腻捕捉。”

团队成员与寺内文化保护工作者交流得知保圣寺的“寺园一体”格局,将佛教清修与江南园林的“闲逸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兼容并蓄的特质,正是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注脚。经工作人员的介绍和资料查询了解到,目前吴中区文物局对保圣寺罗汉彩塑组织实施了数字化采集虚拟修复工程,以还原杨惠之彩塑细节,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年轻群体理解传统艺术提供了新路径。同时,队员们注意到,保圣寺通过手机扫码获取免费多媒体导览的创新形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启示:用轻巧、智能、友好的方式,将深邃的历史转化为可亲近的知识流,这为实践团队探索“非遗+数字”的融合路径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千年文脉浸润现代心灵的桥梁。这些做法给队员们带来启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或许可从‘技术赋能理解’入手。”

此次实践通过对保圣寺建筑、雕塑及文化肌理的系统梳理,让实践团队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江南文化“内敛中见生机”的特质,也为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积累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思考。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成为青年参与传统文化活化的起点,为水乡非遗传承注入了兼具洞察力与行动力的青春动能。(通讯员 高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