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8月8日,南京财经大学梅西学院“锄禾者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溯源粮安路,解码苏粮链”为主题,走进江苏省粮食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开展为期15天的深入调研。
团队通过“访谈+参观”的递进式调研,从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粮食物流、粮食加工四个维度,系统解构现代化粮油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感受江苏在智慧储粮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刻理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产业支撑,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对话产业一线:解码粮油企业的“生存法则”与发展瓶颈
访谈期间,团队先后走访省储备粮公司、江海粮油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与30余位企业负责人、部门管理层及业务骨干深入交流。在省储备粮公司,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政策,包括轮换周期、轮换补贴机制以及“优粮优储”技术规范,介绍储备粮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从入库质检到出库监管的全流程数字化追踪,确保全省各储备库在粮食购销环节实现标准化作业。

图为省江海公司访谈画面­。郁葱聪 供图
江海粮油公司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粮油进口枢纽,年货物吞吐量超千万吨。面对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何化解进口粮食风险成为江苏省粮食进口、贸易、物流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鲜活的一线洞察让书本上的“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韧性”等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加了对粮食贸易、物流、加工、储备跨环节产业联动的实践认知。

图为苏粮米业集团访谈画面­。王彦文 供图
沉浸式体验:从原粮到成品粮的“实景课堂”
实地参观环节,团队深入粮油产业链核心环节,零距离感受现代粮仓的科技魅力与匠心传承。在苏三零海安粮食收储库,触摸内环流控温系统的 “低温仓壁”,15℃的恒温环境让粮堆“沉睡”在最佳保鲜状态,技术员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实现“千里之外,粮情尽在掌握”。转战长江黄金水道,团队先后走访张家港粮油码头和如皋粮油物流码头两大枢纽,在机器轰鸣的作业现场,团队完整追踪了10万吨进口大豆的“中国之旅”,亲身感受“水铁无缝衔接”的物流效率。在苏三零面粉厂,团队见证了“一粒麦的蜕变”,从原料入厂的近红外检测,到“八皮七心”的精细研磨,再到成品出库的全程质量追溯,目睹了普通小麦如何变身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专用面粉。

图为参观画面。高昕怡 供图
通过此次粮食产业深度调研,“锄禾者说”实践团队系统了解了江苏省粮油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们既建立了完整的粮油产业链知识框架,深化了对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专业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此次调研活动为培养懂粮食、爱粮食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探索了有效路径。

图为 “锄禾者说”团队合影。方玟博 供图
调研结束后,同学们表示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深耕粮食安全领域研究。在未来的研究路上,团队会带着这份在实践中收获的“产业温度”继续前行,让理论与实践在学术探索中真正同频共振,带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信念,在守护“中国饭碗”的征程上步履不停,用青春力量筑牢粮安防线,让每一粒粮食都闪耀价值,让青春在守护大国粮仓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高昕怡 谢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