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为了能够在亲手实践中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手工的文化内涵,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金陵古韵铸团结,民族交融谱新篇”团队赴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非遗技艺学习活动,团队向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系统学习面塑梅花书签制作。
面塑是我国流传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经配比、揉制、着色后,通过捏、搓、压、粘等手法塑造各类形象,题材涵盖人物、动植物、民俗场景等。其作品造型精巧、色彩鲜明,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因地域特色不同形成多样风格,是国家级及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智慧与传统审美。
传承指尖技艺:开展面塑梅花书签制作教学
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有幸参观了钱老师的工作室,长桌上整齐摆放着糯米面团、调色工具与木质书签基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糯米清香,墙面上挂满了她所获的荣誉。随后,钱老师为每位成员的手上涂上了香膏,以便让在揉搓的过程中梅花面塑能够留有香气,她细致演示揉、捏、压、剪等核心手法,指导大家用白色面团为底,逐步加入红色揉出粉白渐变的花瓣色,再用拇指与食指轻碾边缘,捏出薄如蝉翼的花瓣,取黄色面团搓成细粒作花蕊,褐色面团压出纹路作枝干。“看似简单的花瓣,要捏出自然的弧度和层次感,得练上不少功夫。”一位成员在反复练习5次后终于掌握诀窍,指尖的面团在耐心雕琢下渐渐有了梅花的神韵。

图为钱老师工作室荣誉展示。王妍羲 供图
以花为媒:在创作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制作过程中,教学不仅停留在技艺层面,更融入了生动的文化解读。钱老师结合投影展示的《梅花三弄》古画与诗词名句,向大家介绍:“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四君子’之首,象征着‘凌寒独自开’的坚韧品格与‘俏也不争春’的谦逊风骨。而面塑这门流传千年的民间工艺,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古人用它制作节庆祭品与孩童玩具,每件作品都承载着手工者的巧思与温度。”成员们在塑造遒劲枝干、点缀清雅梅花的同时,也逐渐理解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辩证意境。

图为梅花面塑制作过程。王妍羲 供图
匠心成物:指尖绽放的梅花书签承载文化记忆
经过两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面塑梅花书签新鲜“出炉”:有的三朵并蒂,花瓣舒展如笑靥;有的含苞待放,枝干虬曲显苍劲;还有的点缀着几片雪花造型,暗合“雪梅同春”的意境。钱老师逐一检查后,为作品刷上透明保护漆:“通风晾干三天后就能使用,保存得当可存放3年以上。”
活动尾声,成员们捧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成就感满满,纷纷表示将把这份亲手制作的书签用于日常阅读,让这份带着温度的文化记忆伴随书香常伴左右。
通过此次调研,以小见大串联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那些经指尖雕琢的梅花,不仅是精美的文创作品,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老人从中看见童年市集的面塑摊,青年从中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孩童从中埋下对传统艺术的好奇种子。
南京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持续开展此类“非遗进生活”系列活动,邀请剪纸、泥塑等领域传承人入驻,让更多民间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居民日常。当传统手工艺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元素,文化的生命力便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旺盛,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绚烂的花。(通讯员 王陈成 王妍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