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至8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链上兴邳·炒香世界”实践团深入南京夫子庙、三七八巷、科巷、山西路等10余个商圈及农贸市场,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数据统计等方式,调研邳州炒货在南京市场的发展现状,探寻传统产业借助品牌化、数字化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为地方特色产业“走出去”提供青年视角。
市井巷陌里的“邳州印记”:从摆摊谋生到集群发展
“刚炒的焦糖瓜子,尝尝?咱这手艺是邳州邹庄传过来的,在三七八巷摆了18年摊了!”8月1日清晨,实践团首站来到三七八巷农贸市场,摊主刘大姐正用铁铲翻动着大铁锅里的瓜子,香气顺着巷弄飘散。她告诉队员,自己2005年跟着同乡来南京,从挑担叫卖到固定摊位,发展到现在每天能卖出200多斤炒货,“周边5家炒货摊,4家是邳州人,进货、炒货都互相帮衬,就像个小‘同乡联盟’。”
在南湖菜市场、茶南农贸市场等老南京聚集区,实践团发现类似的“邳州集群”现象普遍存在。5天里,队员们共走访44家个体炒货店,其中31家店主来自邳州邹庄镇,占比超七成。“科巷的张师傅、迈皋桥的李大姐,都提到‘带亲戚入行’的传统,这是邳州炒货能在南京扎根的重要原因。”团队成员沈佳颖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炒货店店主交流。余思晓 供图
走访中,一位在山西路经营炒货店的邳州籍老板薛大哥向队员展示了手机里的“炒货群”:“群里300多人都是老乡,谁家缺原料了、设备坏了,在群里喊一声就有人帮忙。”这种基于地缘的互助网络,让邳州炒货从零散的个体经营,逐渐形成“原料共享、技术互通、客源互荐”的集群效应。
商圈卖场中的“品牌蜕变”:从“散装称重”到连锁化经营
“您好,欢迎品尝许记新出的山核桃味瓜子,扫码关注直播间可领5元券。”8月3日下午,实践团在仙林亚东商圈的许记炒货门店看到,店员正引导顾客参与线上互动,货架上包装统一的“邳州炒货”礼盒格外醒目。负责人介绍,该品牌创始人是邳州人,2018年进入南京市场后,凭借“先尝后买”的服务和标准化包装,已在南京开设11家连锁店。
对比农贸市场的个体摊位,商圈连锁品牌呈现出明显的“升级特征”——从散装称重到定量包装,从单一瓜子到坚果、果干等20余种品类,从现金交易到“直播带货+到店核销”的双线模式。在城北万象汇店,队员们看到直播架就设在门店入口,主播正对着镜头介绍“邳州古法炒制工艺”,半小时内线上订单达86单。
“个体店靠口碑,连锁店靠体系。”实践团指导老师在总结时指出,邳州炒货在南京的发展呈现“双轨并行”态势:市井巷陌里的个体摊主坚守传统工艺,商圈连锁品牌则通过标准化、年轻化运营抢占市场,两者共同构成邳州炒货的“南京版图”。

图为炒货店内摆放的果脯、蜜饯。张倩 供图
语言桥梁下的“出海展望”:外院学子助力产业破圈
“这个包装上的英文翻译不够准确,比如‘古法炒制’直接翻译成‘old method’,可能会引起误解。”在南京义乌小商品城的炒货批发区,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为店主提出改进意见。调研期间,队员们共搜集13款邳州炒货的外文包装,发现普遍存在“直译生硬、文化适配度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整理出《邳州炒货外宣手册》,涵盖核心工艺、产品特色的英文规范译法,并设计了“邳州炒货起源故事”英文短视频脚本。团队希望发挥外语优势,帮老乡们把瓜子卖到更远的地方。团队队长表示,后续将通过线上讲座,为邳州炒货企业提供外贸沟通、跨境电商运营等公益指导。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店家合影。李紫琴 供图
5天的调研中,实践团足迹遍布南京10个行政区,累计访谈从业者53人,形成3万余字的一手资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邳州炒货的“南京故事”,不仅是一部传统产业的生存史,更是地方特色经济借助地缘网络、品牌升级、数字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缩影。正如一位老店主所说:“一把铲子炒了三代人,现在要靠年轻人炒出更多新花样。”(通讯员 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