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云锦技艺流程,进一步探索当代传承路径,8月3日至8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衿承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团队前往江苏省南京市开展暑期实践,深入了解云锦的制作技艺,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探索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

图为织布机。王梦洁 供图
云锦技艺:千年制锦的活态传承
在非遗馆的传统工艺展区,南京云锦的织机旁围满了观众,团队随着观众一起观望织布。两位织工上下配合,在高达数米的大花楼木织机上穿梭引线,机杼声声中,一段段绚丽的织锦缓缓呈现。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以“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著称,在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美的织物。织机上方的拽花工根据预先挑制的花本纹样提起经线,下方的织手则按照花纹配色不断抛梭引纬、挖花盘织,将彩色纬线填入相应位置。由于工序极其繁复,即便两人密切协作,每天8小时也只能织出5厘米左右的云锦,真可谓“寸锦寸金”。正因如此,云锦被誉为中华织锦工艺的“活化石”,其织造过程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南京云锦起源于东晋,兴盛于明清,因绚丽如云霞而得名,位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在历史上,云锦长期为皇家御用贡品,其图案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大量使用龙、凤、仙鹤、牡丹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元素,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寓意。如今,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得到了精心保护和传承。在非遗馆现场,观众不仅可以观看织工演示挑花结本、造机织造等传统工序,还能亲手触摸和鉴赏色彩斑斓的云锦织物,感受其“锦纹绚丽、美若云霞”的独特质感。据介绍,南京云锦研究所自1957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云锦技艺的研究与传承,先后复制大量珍贵的古代丝织文物,为保护这一“东方瑰宝”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意义: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
南京非遗馆的建设和运营,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创新发展。作为全国重要非遗主题馆,它开创了“博物馆+非遗”的新模式,将静态的文物展示与动态的活态传承相结合。通过让传承人走进博物馆、让观众参与非遗体验,非遗馆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使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据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介绍,这种活态展示的方式有效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认同,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展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当今社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非遗项目的保护经费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举办创意市集、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时尚生活相结合,使非遗产品更贴近大众需求。例如,南京云锦研究所近年来开发了云锦丝巾、胸针、领带等时尚衍生品,让这项古老技艺频频“出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让非遗“活”起来,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展望南京非遗的未来,创新发展之路充满无限可能。在科技赋能方面,将借助数字化、AI、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深度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以新颖的形式呈现,让观众仿若穿越历史,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魅力。在产业融合上,非遗与文旅、教育、创意设计等产业将紧密结合,开发更多特色非遗旅游线路、文创产品,开展非遗研学课程,既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也扩大其传播度。同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会更加完善,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南京非遗还将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南京非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图为云锦传统服饰。王梦洁 供图
此次参观南京非遗馆,团队深刻感受到江苏非遗的深厚底蕴和迷人魅力。从精美的南京云锦到精细金箔制造,每一项非遗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非遗馆通过丰富的展陈和活动,让这些瑰宝走出库房、走上舞台,融入公众的文化生活。正如展览结语所言:“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活在当下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守护文化根脉。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古老的技艺和艺术将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通讯员 王梦洁)

图为“青衿承遗”团队合影。王梦洁 周于昕 供图